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看龙江

【嘿!黑土地】秸秆的“魔法”

时间:2025-11-22 22:12:54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作者:

  

  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东北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国家出台的《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设定了目标任务,到2025年实施1亿亩黑土耕地保护。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的黑土耕层厚度增加了近1厘米,这份关乎“中国饭碗”的丰收答卷是怎样写成的?今天起,本台《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嘿!黑土地》,记录为黑土地加油蓄力的故事,来看第一集。

  秋收刚过,北大荒新华农场就请来了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为黑土地出“体检报告”。过去这里一下急雨就会造成黑土流失,让农场人很是心疼。现在,当地用上了暗管排水犁技术,相当于给黑土地做了一台“引流手术”。在田间,大马力拖拉机正牵引着暗管犁具,将长长的白色水管埋进地下50厘米深处。

  保护黑土地,治标更要治本。暗管排水+秸秆还田的模式,几年时间,让排水差、肥力低的白浆土彻底“脱胎换骨”。

  张万奇口中有“魔法”的秸秆,已经从过去的废弃物,变成越来越多人心中的宝贝。在北安市宇新合作社,王福贵父子俩正指挥着大农机,一边收获,一边开展秸秆还田作业,秘诀就是两个字,深翻。

  今年,宇新合作社种出了吨粮田,迎来大丰收。放到四年前,他们做梦都不敢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的“龙江模式”,让王福贵爷俩下决心拍了板,拿出300万元更换大农机,秸秆还田整地深度从15厘米增加到40厘米,曾经变薄、变硬的黑土终于重新泛起了油光。

  今年,黑龙江省完成秸秆还田面积一亿3千多万亩,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近六成。龙江县地处风沙干旱区,土地风蚀、水蚀格外严重。同样是为黑土地“加油”,这里的庄稼老把式找到了秸秆的新用法。

  这种不用深翻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每年能减少4次农机具进地,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抑制了水分蒸发,让土壤肥力持续提升。

  2021年以来,黑龙江省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保护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全面落地。2024年,全省监测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每千克42.6克,比2022年增加0.2克;耕层厚度24.16厘米,比2022年增加了0.96厘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责任编辑: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