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看龙江

一条山路走了73年 黑龙江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英烈

时间:2025-11-21 08:17:56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山下是家,山上是陵园,一条600多米长的山路能走多长时间?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孙立一家三代人共同给出了答案:73年。今天的《心愿》,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守护与铭记的故事。

  这里是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的革命烈士陵园,在群山环绕的陵园内,无言静立的墓碑让人肃然起敬,157位志愿军烈士,就长眠在这片7000多平方米的陵园中。

  60岁的孙立,家就在山脚下。每天,他都会踏上这条熟悉的山路,为烈士们清理落叶、擦拭墓碑,这一坚持,就是50多年。

  第一次跟着父亲孙延明来扫墓时,孙立只有8岁。父亲去世后,孙立继承遗志,也成了烈士陵园的守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烈士扫墓成了孙立生活的一部分。英名墙上157位烈士的名字,也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这位叫张国维,他才16岁。保家卫国上前线了,一去就没回来。”

  “这位叫杨功泽,他是梨树第一个牺牲的烈士,你知道他是什么战役的?长津湖战役。”

  时光流转,陵园在变。2022年,当地投入300余万元对陵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升级;2024年,陵园扩建项目获批。但不变的是孙立的守护。无论寒暑他都会来到这里,就像守护自己逝去的亲人。

  守护英烈

  父亲的心愿儿子的承诺

  孙立为什么会成为烈士陵园的守护人?其实,从1952年的那个夏天开始,孙立的父亲孙延明就开始给这里所有的烈士扫墓。是父亲的心愿和托付,让他接续扛下了这份73年的坚守。

  孙家与烈士们的渊源,还得追溯到1951年。那时在梨树区成立了志愿军后方医院,大批志愿军伤员被送到这里接受治疗,孙立的父母负责转运伤员,担架不够的时候,父亲孙延明就背着伤员去医院。那时,孙延明结识了一位受伤的志愿军战士——李安民。

  后来,李安民经常拄着拐来到孙延明家串门,讲了很多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从那时起,孙延明就与志愿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没多久,李安民因感染高烧不退,一天晚上,他最后一次来到了孙家,留下一枚军功章。

  李安民牺牲后,就埋葬在了梨树区,这枚军功章见证了战火硝烟,也见证了军民的鱼水深情。从那时起,孙延明就经常到墓地扫墓。

  2007年,孙立的父亲去世前,郑重地向儿子托付了自己的心愿。从那天起,孙立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守墓的传承。

  现在,每年的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许多中小学生都会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悼念活动。孙立总会站在墓碑前,为孩子们讲上这样一段话。

  梨树区革命烈士陵园守护人孙立: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说同学们,一定要感恩革命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烈精神,让革命薪火,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夙愿终圆还勋章

  一脉赤诚护忠魂

  一枚承载情谊的军功章,一段跨越70余年的守护承诺。如今,孙立的女儿再扛接力棒,继续守陵。孙家三代人的坚守,将英烈精神与军民深情代代相传。

  孙家曾有两件“宝物”,一件是当年孙立的父母在野战医院照顾伤员时,一位姓黄的志愿军战士留给孙延明的一条军用腰带;另一件,就是烈士李安民的军功章。孙延明一直希望能找到李安民烈士的后人,归还这枚军功章。近年来,鸡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也为烈士寻亲做着各种努力。截至目前,鸡西市已成功为58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孙延明去世17年后,归还李安民烈士军功章的心意终于实现。2023年7月27日,在“为烈士寻亲”抗美援朝烈士亲属集体祭扫活动中,孙立见到了从四川赶来祭扫的李安民烈士的侄孙女李琴。这枚军功章终于如愿送到了李安民烈士后人的手中;而这条军用腰带,就成了孙家的“传家宝”。

  如今,孙立的女儿又接过了父亲守陵的重任,成了第三代守陵人。

  孙立的女儿孙佳媛:我一直觉得我爸爸是一位特别普通、特别平凡的人,他守护烈士陵园这件事于我家来说就是一种习惯,因为他每天都在做、每年都在做。如今我长大了,突然觉得爸爸很伟大,他的这种默默坚守、默默奉献深深感染了我。爸爸今年60岁了,将来我要把他做的这件事传承下去,为英雄守护好这片净土。

责任编辑: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