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眼下,黑龙江兴凯湖正处于候鸟南迁高峰期,大量候鸟在这里集结补给。这片国际重要湿地不仅是候鸟迁徙路上的"加油站",更上演着一场跨越29年的人与鸟的温情约定。
清晨,兴凯湖的薄雾还裹着深秋的凉意,还没散尽,保护区科研宣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蹲守在湖边,小心翼翼地为6只豆雁、白额雁佩戴卫星跟踪器。
在这里集结的候鸟群,雁鸭类是主力,平均每天监测数量稳定在10万只左右。常年野外监测让护鸟人练出了“火眼金睛”,仅凭飞行姿态就能分辨鸟的种类。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候鸟最为重要的迁徙通道,每年春秋两季迁徙的候鸟数量在200万只左右,其中不乏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
镜头里的灵动画面,藏着护鸟人29年的坚守。为了拯救濒危鸟类,刘化金带领团队在沼泽湿地里搭建了355个人工巢。蚊虫叮咬、树枝划伤早成了家常便饭,最惊险的一次,他们在3米多高的芦苇荡里迷了路,直到傍晚才摸索到湖岸,脱离危险。
岁月在湿地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也见证着候鸟的飞去与飞回。如今,兴凯湖已经成为珍稀候鸟的野生繁殖地:东方白鹳种群从15只增至238只,丹顶鹤从60只增至106只。当最后一批候鸟即将振翅南飞,护鸟人静静目送,这既是深秋的别离,也是来年春天“候鸟之约”的开端,人与鸟的温情故事,将在这片湿地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