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十四五”以来,龙江大地上的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向前。基础研究筑根基、平台集群聚合力、成果转化结硕果、机制改革破壁垒,全省在创新赛道上精准发力,不仅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更用一个个鲜活的科创故事,书写着科技赋能振兴的铿锵答卷。
正在进行的2025中国计算机大会展览会现场,龙江科创力量格外亮眼。不少本土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带着“看家本领”亮相,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更是收获满满,与多家院所企业展开洽谈合作。
这场“需求找技术、技术解难题”的精准对接,正是龙江科创生态越变越好的生动写照。而产业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研究这片“肥沃土壤”的滋养。“十四五”期间,黑龙江把基础研究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00项、年均增长超5%,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超3400项,基础研究预算翻番至1.2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累累硕果: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软体机器鱼”成果登上顶级期刊《科学机器人》,实现在4070米深海里灵活穿梭;工大卫星实现“批量产星”,商业航天迈出关键一步;哈电集团“双中压缸”、中国航发东安“龙江心”发动机填补国内空白……从深海到深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些“龙江造”硬核成果,正不断刷新着科创高度。
这些成果的集中涌现,背后藏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强磁场”魔力。在东北石油大学,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啃下了页岩油开采的“硬骨头”,支撑古龙页岩油产量连续三年翻番,让“地下黑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能源保障。
黑龙江还积极“借梯登高”,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深化合作,汉江国家实验室全国首个研究分中心落户龙江,东北地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投用。在省级层面,31家概念验证中心推动前沿成果实现“从0到1”的跨越,99家中试熟化平台加速创新成果经历“从1到N”的市场考验,通过“冠名—培育—授牌”模式累计建设省级创新平台74家,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平台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全链条通道”。
平台搭好了“舞台”,成果自然“好戏连台”。“十四五”以来,黑龙江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近三年累计转化重大成果1700多项,“中国星谷”“人工智能机器人岛”加速崛起,哈工大先研院等生态圈集聚企业2200多家。“揭榜挂帅”机制更让难题变成“机遇”,近日结题的极薄煤层智能开采项目就是典型。黑龙江科技大学8个学科团队跨界组队,不仅攻克技术难关,还成立公司把成果装进煤矿井下,让智能开采从图纸变成现实。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纸”到“成绩单”,龙江科创的“加速度”,源于体制机制改革的“破冰之力”。省委科技委统筹全局、科技咨询委员会献智献策,五类科技计划精准滴灌;“创新60条”等政策持续加力,省级财政科技资金连续五年年均增长20%。随着“十四五”科创规划深入落地,创新龙江正以昂扬姿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