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广播专题《粮辰丰景忆稻魂》

时间:2025-10-18 19:48:0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

  2024年度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广播专题

  子项:

作品名称

《粮辰丰景忆稻魂》

语种

汉  语

制作单位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播出单位及

频率/频道

黑龙江新闻广播

播出日期

2024年9月22日

播出时间

17时0分35秒

播出栏目

《整点资讯》

初评单位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

作品时长

11分48秒

(含播出时栏目头)

主创人员

范光来 郭亚洲 张兆阳 杨  越

作品链接

和二维码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新媒体

传播平台

网址

1

2

3

阅读量

转发量

点赞数

收视率

收视人次

参评

作品

简介

本作品于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推出,以缅怀我国寒地水稻专家、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徐”的徐一戎先生为主题,致敬其诞辰百年。记者历时数月深入寒地稻作区与科研院所,采访徐一戎先生的亲属、同事、学生及院士,通过丰富的声音素材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听觉作品。报道以种植大户在徐老塑像前“汇报收成”的动人场景开篇,运用多维访谈与环境音响,真实塑造寒地水稻专家形象,展现寒地水稻科技的精神传承与家国情怀。

推荐

理由

      一、主题厚重深刻,呼应国家战略。作品以徐一戎科研人生为切入点,系统呈现黑龙江几代农科人员的寒地稻作奋斗历程,深刻诠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内涵。
      二、声音叙事丰富,广播特质鲜明。充分运用人物访谈、田间实况、历史资料等多元声音元素,构建沉浸式听觉现场,塑造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彰显广播以声叙事的独特感染力。
      三、结构设计精妙,双线交织并进。以徐一戎科研历程为明线,以黑龙江粮食安全贡献为暗线,双线呼应、层层推进,展现编排的专业功力与叙事深度。
      四、传播效果显著,社会影响积极。节目播出后引发听众热烈反响与业界积极评价,有效提升公众对农业科技与粮食安全的认知认同,凸显广播媒体的社会价值与传播影响力。

参评及

初评单位

签字盖章

参评单位领导签字:            初评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请加盖单位公章)             (请加盖单位公章)

参评单位

联系人

 郭亚洲

电话

手机

 13796600191

电子邮箱

xw0191@163.com

地  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汉水路333号

黑龙江新闻广播

邮编

150090

  广播专题《粮辰丰景忆稻魂》

  

  广播专题《粮辰丰景忆稻魂》

  新闻专题:《粮辰丰景忆稻魂》

  ——《整点资讯》公益——

  主持人:请听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范光来、郭亚洲、张兆阳、杨越采写的新闻专题——《粮辰丰景忆稻魂》。

  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水稻种植户张景会,一大早到自己稻田里割了一把水稻,扎成手捧花的样子,专门送到位于七星农场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的徐一戎塑像前,默默鞠了一躬,然后对着塑像小声地嘀咕着,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

  张景会:咱俩第一次认识是2003年,你路过我家稻田一下就看出问题,你拔出稻秧,掰开叶子,扒拉一下根就找出了毛病。您指导我打药,不仅稻苗缓过来了,秋后一算账,亩产增加了100来斤,真是神了。打那以后,赶上您下稻田我就跟着您学,做梦都没想到我还能当上全国种粮大户和水稻科技示范户,更没想到会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一晃您都走了10年了,您最惦记水稻的产量。今天是丰收节,我来告诉您,咱们的水稻又丰收啦!

  徐一戎,生于1924年,毕业于解放前的奉天农业大学。1951年,他来到密山农场做勘测设计,1956年到省公安厅佳木斯地区良种场,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从此,他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黑龙江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但位于北纬45°的北大荒属于高寒地区,水稻产量极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机械化农场水稻种植平均亩产只有34.9公斤,有丰富水稻种植经验的朝鲜族稻农的最高亩产也不过100公斤。高寒地区成了水稻种植的禁区。

  天生倔强的徐一戎不信邪,向寒地水稻种植禁区宣战:奔波万里选育种子,住进单位开展试验,赤着脚打水田池埂、泡稻田,顶着烈日和暴雨,泡在水田里调查、收集、记录水稻的每一个数据,手算、算盘算、计算尺算、手摇计算器算,疯魔的徐一戎从三十多项、十多万个数据中沙里淘金一般,捕捉到寒地水稻的生育特点和高产途径。徐一戎的学生、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副院长解保胜:

  解保胜:徐老他这一生主要就做水稻这一件事,你比方我们研究灌溉技术的时候,也就是拿着桶来计量,一桶多少斤水,然后就是一桶一桶的往里灌,也能够精准的计算出灌溉用水量。84年以前吧,(他)主要研究了水稻种植界线北移的事情,到现在咱们黑河那一带也都能种水稻了。同时啊,还对当时的直播栽培的高产(技术)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有了徐一戎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的保障,1984年,北大荒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水稻小面积亩产突破1000斤,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亩产超千斤的“双千”奇迹,寒地水稻种植不再是禁区,也不再“看天吃饭”,水稻终于和玉米、大豆一样,进入北大荒主栽作物行列。

  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让徐一戎“功成名就”,但他没有停止寒地水稻种植增产增收研究的步伐。

  1984年,徐一戎听说从日本传入方正县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有效解决了寒地水稻生育期短、难以抵御低温冷害的难题,立即到方正一探究竟。此行,他发现水稻旱育稀植比直播优势明显。于是,他开始研究旱育稀植,也琢磨着“消灭”水稻直播。“消灭”水稻直播,无异于亲手扼杀用十几年心血培养出来的、给自己带来数不清荣誉和声望的最大研究成果,这是对自己的完全否定。当时,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的种植规模和产量,已经可以让徐一戎躺在功劳簿上继续享受鲜花和掌声了。但是,一心想种出更优质水稻、产出更多稻米的徐一戎,果断放弃自己的直播栽培技术,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跑遍垦区500个可以种植水稻的生产队,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并带领团队解决“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的短板,创新推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秧田规范化、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三化”栽培技术。“三化”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北大荒垦区寒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18.5公斤,种植面积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2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37万亩,总产量从8000万斤增加到现在的264.4亿斤,占全垦区粮食总产量的58%。

  徐一戎,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把北纬45°高寒地区这个曾经的水稻种植禁区变成了多种水稻、种好水稻、多出稻米的粮食主产区,北大荒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

  为了让更多稻农学会种水稻,不断提高寒地水稻产量,徐一戎除了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在办公室整理数据之外,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稻田里与水稻和稻农打交道。就像他在诗里写的那样: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春天,长个秋天。徐一戎外孙杨宇尘:

  杨宇尘当时外公已经是85岁,每次下地、出差,外公都会随身携带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徐一戎自愿来的,发生意外自己负责,与任何人无关。

  据不完全统计,徐一戎走过的田埂路有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还多,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稻田里。

  2013年,90岁高龄的徐一戎趁着还能走动,最后一次踏上他再熟悉不过的、位于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八五六农场的寒地水稻种植试验场。八五六农场农技中心副主任柴楠对徐老的这次回访记忆犹新:

  柴楠老爷子还是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的,他说我这辈子是值了,我这辈子就是研究水稻,就是为了产大米,他说我值了。

  2014年5月13号,徐一戎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水稻和稻田。人们在八五六农场水稻文化园和七星农场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分别竖起徐一戎塑像,用来纪念广大稻农心中的“稻神”和“寒地稻魂”。

  徐一戎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寒地水稻事业,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他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北大荒水稻之父”,与袁隆平一起被称为中国水稻界的“南袁北徐”。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

  张洪程:徐一戎先生为我国寒地稻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知名的水稻栽培科学家,他长期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北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规律,为东北水稻生产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徐一戎先生的稻作人生,不断闪耀着科学家精神,也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他永远值得大家怀念与学习!

  饮水思源,是徐一戎和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默默耕耘,让黑土地上的稻秧更壮、稻花更香、稻米满仓,让黑龙江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粳稻生产基地,让全国人民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中国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这个喜庆丰收的日子,我们深情地追忆让高寒地区也能“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徐一戎。徐老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用自己几十年积攒的100万元设立的“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会”还在,我们要更加笃定地接过粮食生产的接力棒,让中国饭碗装进更多、更优质的龙江粮!

责任编辑: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