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广袤的乡村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一起走进希望的田野。河南安阳滑县的127万余亩玉米近日迎来收获,当地投入新型机械,多措并举确保颗粒归仓。
在滑县牛屯镇的高标准农田内,玉米茎穗收割机穿梭作业,摘棒、剥皮等一气呵成,金灿灿的玉米倾泻而出的同时,玉米秸秆也被同步粉碎、收集,实现收获与资源再利用“双推进”,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近年来,滑县通过打造良田、普及良种、推广良法、培育良农、制定良策“五良”协同推进的方式,持续夯实秋粮丰收基础。此外,当地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置新型机具,并科学调度机具,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陕西定边:青贮玉米开镰收割为牲畜备足“营养包”
这段时间,陕西榆林定边县迎来青贮玉米收获季。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收割、压实、封藏作业,全力储备优质青贮饲料,为牲畜安全越冬备足“营养包”。
在定边县堆子梁镇仓房梁村的一处青贮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一株株玉米被齐根切断,运输卡车紧随身旁,车厢里垒起一座座青贮“小山”,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而在距离该玉米地不到10公里的奶牛场里,工人们也正在进行着“收贮”作业。一车车满载青贮饲料的运输卡车陆续将青贮饲料倾倒在固定场地后,进行压实、晾晒、发酵等工艺,历时45天左右,便可成为牲畜的优质“过冬口粮”。
青贮饲料俗称“草罐头”,以其生物产量高、纤维品质好等优势,成为牛羊的优质饲料。定边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保障了种植户的销路与收益,实现增产又增收。
辽宁彰武:玉米迎丰收科技助力单产提升
山河渐染秋色,田野喜迎丰收。眼下,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玉米迎来丰收,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遍布田间,大型机械穿梭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在位于彰武县五峰镇的1000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示范田里,通过北斗卫星导航加密植技术播种的玉米格外整齐。这两天,这片玉米田正在进行收割作业。与此同时,农技专家随机选点、拉卷尺测距、科学取样,对玉米品种进行测产。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是辽宁省玉米重点产区,但因土地沙化严重、干旱少雨,沙化耕地就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2023年,彰武县作为全国19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之一,承接并实施了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通过构建农田供水系统和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为基础、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为支撑的产量提升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引进适宜本地的耐密高产品种,带动实现玉米大范围大幅度均衡增产。今年,彰武县玉米单产提升项目都是作业在沙化耕地内,通过实行保护性耕作措施,节水200立方米,亩减少化肥用量约3.3公斤,亩均增产700斤。
四川梓潼:水稻收割正当时良种良技助丰产
在四川绵阳梓潼县,22万亩水稻陆续开镰收割,当地组织机械,抢抓农时,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在梓潼县文昌镇龙口村的潼江河谷间,连片的水稻褪去青衫换金装,沉甸甸的稻穗间一台台大型机械穿梭作业,精准完成切割、脱粒、筛选等工序,秸秆则同步粉碎还田,构成一幅高效丰产的秋收画卷。
丰收的背后是良种良技的坚实支撑。今年以来,梓潼县通过政策补贴与技术指导,推广高产抗病品种,同时,配套智能化育秧、机插侧深施肥等先进技术,全县水稻智能化育秧占比超90%,机插秧率达98%以上。
湖北建始:“稻鸭共生”奏响农田生态“致富曲”
在湖北恩施州建始县的高坪镇桑园坝社区,这里的有机水稻陆续成熟,当地推行“稻鸭共生”种植模式,让村民的丰收季充满“一水双收”的喜悦。
在建始县高坪镇桑园坝社区的百亩有机水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正沿着田垄来回作业,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身。趁着天气晴好,村民将脱粒后的稻谷进行晾晒,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而这份丰收的喜悦,不仅源于硬件的提升——旱田改水田、沟渠修复等工程彻底解决了涝渍难题,更得益于“稻鸭共生”生态种植模式的成功实践。
鸭子在田间穿梭,既能啄食杂草、田螺、稻飞虱等,减少病虫害,又能疏松土壤、浑水耘田,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而鸭粪则成了天然有机肥,替代了农药和化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如今,走进稻田既能看到稻穗在风中摇曳,又能看到麻鸭在稻间嬉戏,生态美景与农业生产相得益彰。
据了解,借助“稻鸭共生”模式,桑园坝社区不仅实现了稻米品质的提升,还通过“一水双收”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下一步,当地将持续以绿色生态发展为主线,推动多元化种植,打造绿色产业综合体,让生态农业成为社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