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一层薄雾轻笼,气温骤降至6摄氏度,杨木山站如隐于山间的神秘守望者,在晨雾中若隐若现。55岁的助理值班员牛海林熟练地套上棉袄,紧紧领口,将两只信号旗仔细收好,稳稳地伫立在站台上,开启了他平凡而又意义非凡的一天。
杨木山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格达奇车务段管辖的一座五等小站。这里常年仅有10名职工驻守,虽不办理客货业务,但每日都有运煤、运粮的列车穿梭往来,宛如林区物资运输的“毛细血管”,为这片广袤林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保障。而牛海林,在这座小站里已经默默坚守了三十年,他的主要工作,便是通过精准的旗语为过往列车发送信号,列车司机能否准确判断停车或出发,全系于他手中的这两面旗帜。
助理值班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旗子就是他们与列车司机沟通的“语言”,每一次挥旗都关乎列车的安全运行。“停车信号,要平举红旗,手臂必须与肩齐;发车信号,要挥动绿旗,挥旗轨迹得‘灯正圈圆’,每个姿势都得像尺子量过一样精准。”牛海林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演示着旗语,动作利落干脆,旗子在空中呼呼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工作的严谨与执着。
他手中的两面信号旗,一红一绿,旗面崭新如初,可木把却早已包了浆,黄中透亮,透着岁月的痕迹。“这是我师傅留给我的。”牛海林粗糙干裂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信号旗光滑透亮的木把,眼神中满是珍视与怀念。
回忆起师傅,牛海林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场暴雪铺天盖地而来,积雪齐脚踝深,气温更是低至零下40多度。刺骨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脸颊,一出门,寒气便直往骨头缝里钻。年轻的牛海林冻得缩在屋里,不敢迈出一步,却透过窗户看到师傅一个人在铁道旁稳稳伫立,胳膊绷得笔直,专注地挥动着信号旗。不一会儿,师傅的帽子和肩膀上就积满了厚厚的雪,仿佛一个雪人。等列车顺利驶过,师傅的胳膊还保持着挥旗的姿势,原来是因为长时间在极寒中工作,手已经冻僵了。牛海林赶紧抓着热水袋冲过去,帮师傅缓解了好一会儿,师傅的手才慢慢恢复过来。
“咱干的就是这活,如果旗语显示不标准,导致司机误判,可不是小事。雪再大、天再冷,该守的规矩不能破。”师傅的这句话,牛海林记了三十年。师傅雪中笔直的身影,也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标尺”,时刻提醒着他要坚守职责,确保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行。
如今,杨木山站的条件越来越好,装上了热水器,休息室里暖气、电视一应俱全,和家里没什么区别。但牛海林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从未改变。老牛烧上热水,泡一杯热茶,茶香刚起,桌上的对讲机便响了起来:“1道接车”。他毫不犹豫地揣上旗子,又冲进了雾里,继续他守护列车安全的使命。(李杨王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