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为守护黑土记忆中的文化瑰宝,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全省中小学深挖乡土根脉,将非遗项目、特色乡土资源有机融入美术、劳动等实践教学,打造生动的“第二课堂”。
走进哈尔滨市府林学校的非遗馆,墙上一幅幅麦秸秆作品栩栩如生。这里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学校打造“第二课堂”的核心阵地。通过设立非遗传承班、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们在亲手体验、亲身感悟中,将非遗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
在逊克县民族小学,“第二课堂”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驿站”。学校将桦皮画工艺、民族舞蹈等鄂伦春族文化瑰宝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专门成立桦树皮画社团,让这门“指尖上的非遗”在校园里真正“活”起来。
同江市第五小学将赫哲族独特的鱼皮画技艺及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入现代美育课程,让学生在触摸与创作中感受“鱼皮部落”的智慧。在汤旺县第一小学,林间松果成为创作载体,经孩子们巧思协作,蜕变为精美的创意作品。虎林市迎春学校将小米、大米请进课堂,化作传递巧思的“创意画笔”。黑龙江中小学的“第二课堂”不断延伸,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