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在广袤的龙江大地,曾经被视作生态负担的秸秆、畜禽粪污、林下废弃物,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革命”。系列报道《生物经济焕生机》,今天来看生物技术如何赋能“变废为宝”,点燃龙江循环经济的澎湃引擎。
当农业“废料”邂逅硬核技术,一场颠覆传统的价值重构悄然启动。曾经堆积如山的秸秆与粪污,依托生物技术成功蜕变为低碳环保的“绿色甲醇”。眼前这面专利墙,记录着企业十年攻坚的创新足迹。
技术破局,不仅叩开了广阔市场的大门,更激活了循环经济的“链式思维”。博能绿色能源今年加码布局7个新项目扩产的同时,敏锐地将目光投向绿色甲醇生产的“副产品”——沼渣,推动产业链“向下扎根”。从“主产品创效”到“全资源增值”,在这条不断延伸的绿色链条上,“人造黑土”成为又一突破。
源于土地,归于土地的循环哲学,在龙江沃野不断延展。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每年9000万吨秸秆及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生物质资源,不仅是解锁循环经济的关键“密码”,更是潜力巨大的“产业蓝海”。这份绿色潜力,吸引了济南圣泉集团落子大庆,凭借其独有的生物质精炼技术,一举填补了北方模塑餐具市场的空白。
在这座数字化工厂里,秸秆、芦苇不仅变身能盛热汤、装饭菜的环保餐具,还能制成原生浆生活用纸,走进千家万户。其核心奥秘,在于企业攻克了秸秆高效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的全球性难题,让每一份生物质资源的价值得到极致释放。
这场席卷农业领域的“废料革命”,同样激荡着浩瀚林海。曾经令林区防火“提心吊胆”的枝桠、梢头、枯倒木,如今化身为炙手可热的“林下黄金”。在森工林茂生物产业集团的通河基地,数十台干馏釜昼夜轰鸣,历经五重精炼工序,将“废柴”神奇点化为木炭与木醋液这对“林产瑰宝”。今年,木醋液氨基酸水溶肥首次面市便创下300吨销量。从“防火隐患”到“农资新宠”,改变的不仅是形态,更是林业发展的新赛道。
从丰饶沃野到苍莽林海,一场澎湃的“绿色转化”浪潮在龙江大地奔涌不息:在鹤岗,全球首创技术让十吨玉米芯“精炼”出三吨高附加值木糖醇;在海伦,全国首台套秸秆制生物乙醇项目,年“消化”23万吨秸秆,成功破解传统燃料乙醇“耗粮”痛点;在五常,秸秆制成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终结了传统塑料地膜的“白色污染”。当昔日的“生态包袱”蝶变为丰厚的“绿色财富”,当前沿生物技术激活沉睡的“资源宝藏”,黑龙江正以生物制造为椽笔,在广袤的生态画卷上,奋力绘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