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血战到底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和强音

时间:2025-09-10 13:56:00  来源:  作者:何伟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英雄壮举,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再次发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号召,不仅让我们听到了14年抗战烽火岁月历史深处的回响,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东北抗战和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研究和宣传工作,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指明了方向。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和强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血脉,也是对“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生动诠释和具象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郁达夫也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英雄气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血战到底,正是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和境界升华。血战到底,不是一时的冲动,不是瞬间的勇猛,不是短暂的悲壮,而是坚定信仰的驱使,爱国情怀的释放,同仇敌忾的彰显。为了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东北抗联将士舍命疆场,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凭借英勇善战的斗争精神,浴血奋战的革命意志,殊死决战的英雄壮举,携手作战的博大胸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感天动地、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

  一、发扬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持在艰难处境中打击敌人

  东北抗联在敌后沦陷区,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极端恶劣的环境、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以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同日伪军进行英勇顽强作战。在政治上,东北抗联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教育,纯洁内部,以提高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屈不挠斗争的能力;在经济上,东北抗联采取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后方基地和开办兵工厂、被服厂等措施,用来储备物资和抵御日伪军;在战术上,东北抗联讲求“快”和“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艰难处境中仍取得重大战果。

  回顾历史,东北抗联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东北反日游击队依托根据地,虽弱小却敢于同日伪军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胜利;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各反日武装,积极主动打击日伪军,对日伪在东北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东北抗日联军各军联合作战,掀起抗日游击战的新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联各路军实行远征和转战,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打破了日伪军重点地区的“大讨伐”。

通北冰趟子战斗(画作)

  特别是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制定和形成了有勇有谋、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均总结了一套抗日游击战术,并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比如,杨靖宇游击战术有“三大绝招”“四不打”,赵尚志有“十种游击战术”。赵尚志领导的“冰趟子战斗”,便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次战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采取巧妙的伏击战术,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其中被击毙者200余人,成为东北抗联部队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些战略战术体现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拘一格、灵活机动的特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以东北为基地“以战养战”的阴谋,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七七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坚定浴血奋战、顽强苦斗的革命意志,战胜无数困难和挫折,以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胆识迎接民族独立与解放

  人类战争的历史表明,两军对垒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物资因素的抗衡,同时也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东北抗联虽然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并取得了重大胜利,靠得就是顽强苦斗的革命意志、如钢似铁的斗争精神和忠诚于党的赤血丹心。

露营之歌(画作)

  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而寒冷,自然环境极其残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正是东北抗联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日本侵略军在东北抗日游击区残酷推行“集团部落”采取归屯并户、保甲连坐、“三光”等灭绝人性的残暴政策,制造“无人区”,使东北抗联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草、长期孤军奋战的极端困境。东北抗联的给养严重缺乏,七七事变后,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日伪军进行“讨伐”,实行经济封锁,隔断了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特别是自1938年后,粮食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凡有敌军驻防的村屯,群众手中只有三天的吃粮。在相当长时间里,东北抗联将士几乎完全断绝了给养,靠树皮、草根、野果充饥,吃饭就得用战士们的鲜血来换,称得上是“一粒粮食一滴血”。冬季忍受着零下40度的严寒,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冻饿而牺牲的战士甚至比作战牺牲的还要多。

  据不完全统计,14年抗战期间,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的东北抗日武装总共出击20余万次,平均每天达52次以上。部队因冻、饿、病而死的人数不亚于战斗减员。东北抗联将士不畏艰险,顽强苦斗,在最为恶劣的斗争环境中,爬冰卧雪,吃草吞棉,征战不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抗战14年,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三、创造殊死决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血肉之躯筑抵御外敌侵略的钢铁长城

  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是做贪生怕死的亡国奴,还是做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民族英雄?这是当年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选项。在这个选项面前,唯有对祖国赤胆忠心,坚信人民必胜、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必胜的有识之士,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在冷到零下四十多度、北风怒吼、大雪齐腰、冻得断指裂肤、极度饥疲困乏的情况下,深陷敌人层层包围中,周保中还坚定地向战友们讲清敌我情况与斗争前途,鼓励同志们:“即使在不能避免牺牲的情况下,也要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决不苟且偷生,玷污伟大革命战士的气节。”

  在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给养匮乏的艰难条件下,东北抗联将士与十倍、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苦斗周旋、孤军奋战,牺牲巨大,无数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冰雪严寒中以棉絮、枯草为食、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杨靖宇,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和百般诱惑仍严守党的机密的赵尚志,被敌人酷刑逼供数月之久后英勇就义的赵一曼,以及毅然投入乌斯浑河的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而战斗到最后一刻、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小孤山十二烈士。

东北抗联十二烈士(画作)

  他们视死如归、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贞不屈、不怕牺牲伟大精神的代表与象征。东北抗联将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监狱中坚贞不屈,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酷刑杀戮,他们坚贞不屈,毫不动摇,血战到底,以大无畏精神创造了千古流芳的英雄壮举。从1933年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开始,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干部12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历史告诉我们,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是东北抗联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是他们勇担历史使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北抗战篇章。

  四、展现携手作战、团结御侮的博大胸襟,共同维护人类正义事业,以巨大的牺牲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东北抗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东北抗联的斗争从一开始就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性质,还具有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意义。东北抗战爆发后,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流亡到东北的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抗联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加入东北抗联,在中共的领导下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共御外辱,结下了生死战斗友谊。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侵略野心,中苏两国也站在了一条战线上,东北抗联英勇顽强的战斗,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兵力,使其迟迟无法对苏联发动战略进攻。

  1941年后,东北抗联始终把对东北地区的敌情侦察,当作对日作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东北抗联后期,东北抗联教导旅与苏联远东方面军共同开展小部队活动。小部队潜回东北执行军事侦察等任务,把日军部署在中苏几千公里边境地带的17座要塞、8万个永备工事,数以千计的仓库、通信枢纽、弹药库,以及军用机场、军用铁路、人员配备、部队番号、火炮口径等侦察得一清二楚,为苏军制定对日作战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打下了基础。

1943年10月,东北抗联教导旅部分干部合影

  1945年7月下旬,为配合苏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东北抗联教导旅抽调部分人员组成若干先遣小分队,参加空降或担任苏军向导,大部分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面对共同的敌人,东北抗联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朝鲜、苏联人民的抗日斗争,与他们同仇敌忾,携手作战,不仅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的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光流转,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东北抗联英雄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但是光耀千秋、启迪后世、激励来者的东北抗联精神,已经融入了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融入了国魂、党魂、军魂。在推进强国复兴伟业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要要永远铭记中华儿女在14年艰苦抗战中“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雄壮史诗,永远铭记东北抗联英烈战斗在龙江大地、献身于白山黑水的英雄事迹,实现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新时代精神价值追求的有机结合。要挺起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锻造为国家、民族和正义而战的硬核力量,增强为维护国家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促进世界和平的斗争本领和斗争艺术,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根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眼光,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不朽的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前行动力和磅礴力量。

  (作者何伟志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