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航天器刺破苍穹,当能源管道深入大地,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都镌刻着来自黑龙江的“材料密码”。系列报道《新材料锻造新未来》,今天来看龙江新材料如何凭硬核实力,托举“上天入地”的强国梦想。
这份引领行业的底气,源于哈玻院数十年的科研积淀。从“神舟”巡天到“天宫”筑梦,哈玻院研制的复合材料早已深度参与国家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如今,这些“航天级”技术成功“下沉”到商业领域,已为100多颗商业卫星提供稳定支撑。眼下,国家新材料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正全速推进。
哈玻院的复合材料为卫星锻造轻盈强韧的“钢筋铁骨”,而当卫星的“神经中枢”——星载计算机、探测器开始高速运转时,另一群“隐形守护者”正悄然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犹如为脆弱的“电子大脑”量身定制的“金钟罩”。这份至关重要的“守护”,正来自哈尔滨铸鼎工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突破。
普通的不行,就造“不普通”的!铸鼎工大新材料将破局的利剑指向“梯度功能”与“异质复合”两大技术难题。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淬炼,他们自主研发的产品,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性能远超同类进口产品。
如今,中电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家队”已成为铸鼎工大的稳定客户群,龙江制造的封装材料,真正成为高端装备的“国产安全屏障”。
仰望苍穹,龙江新材料的光芒如星辰般璀璨夺目:东轻铝合金材料为C919大飞机锻造银色翅膀,助力“神舟”系列逐梦太空;黑龙江永灵航空攻克聚酰亚胺制备技术,为航天器披上卓越“防护服”……龙江新材料不仅具备翱翔九天的“精度”,更蕴藏着征服地心的“硬核实力”。
这些看似寻常的无缝钢管,实则是穿地利器。在五六千米的深井或深海中,每平方厘米要承受约1.2吨的压力,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压在大拇指甲盖上,还要在80度的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每一根钢管的诞生,都是与微米级瑕疵的较量。
正是这份“毫米间较真、微米内求极致”的韧劲,建龙钢管不仅一举填补了省内产业空白,更彻底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掣肘局面。如今,这批“钢铁长龙”正源源不断地注入祖国能源大动脉,更以昂首之姿阔步迈向全球能源市场。
万米深井的钻探,被誉为“地下探月工程”。近期,建龙北满特钢的一批高端石油钻铤用钢近期也顺利交付,即将向地球深部发起冲击。从抵御苍穹的极限温差,到抗衡地心的万钧重压,龙江企业正以自主研发的尖端新材料,为国家重大装备锻造着铮铮铁骨,披挂着坚实铠甲。一个又一个“上天入地”的宏伟梦想照进现实,铸就着大国重器的坚实根基与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