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清县,有一座特别的“山”,它见证了抗联战士们铁血忠骨,英勇奋战,它也因此被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今天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我们一起去了解发生在那里的故事。
在宝清县博物馆,这里有一个实景还原就展示了当时的战斗场景。1938年春天,日伪军对抗联队伍进行疯狂围剿,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东北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十几名战士,选择牺牲自己,把敌人引向了与主力军相反方向的小孤山。3月18号,天刚蒙蒙亮,四百名日伪军沿着陡峭的山坡向抗联战士攻来,山上的十几名战士利用山脊和树木做掩护朝着山下猛烈射击,他们死死咬住山口,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抗联战士们坚守了十几个小时的主阵地,敌人久攻不下,就调来了迫击炮和掷弹筒,架在小孤山两侧山峰的山顶,对这个不足百米长的山头进行了覆盖式打击。这就是年仅十九岁的一排长朱雨亭,他牺牲在敌军的第一轮轰炸中。这是连长李海峰,他的双腿被炸断了,还坚持让战士抬着自己继续战斗,哪里的枪声激烈就把他抬到哪里去支援。战斗持续到夜幕降临,小孤山上已经有十名抗联战士牺牲了,看着还有行动能力的四名战士,连长李海峰当即决定,让他们四人撤退,自己和重伤不能行动的杨德才死守山顶,和敌人决一死战。很快,敌人又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李海峰和杨德才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壮烈牺牲。
现在我已经登上了这个当年的战场——小孤山,放眼看去啊,其实不过两三百米高,但是就是在这么一个战斗面积不到两百平方米大小的地方,十几名抗联战士,竟然在四百名日伪军的猛烈攻击下,顽强抗争了十多个小时。多年后,宝清县当地的文物保护中心对小孤山战斗遗址进行清理,搜集到了这些子弹壳和炮弹的残件,根据宝清县博物馆馆长的考证,这几个弹壳就是当时抗联战士身上遗留下来的,被火烧过之后炸裂成了现在这样的碎片。
在这本《宝清县志》上,也记载了这场战斗:“小孤山一役,抗联战士击毙日军25人,击毙伪兴安军70多人、伤30多人,十二名名抗联战士壮烈牺牲,完成阻击任务。”周保中将军为十二烈士写道:“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神鬼,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铁血忠骨,青山为证。小孤山本没有名字,为了永远纪念这十二位战士不屈的英魂,周保中将军将这座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