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的小兴安岭,松涛翻涌着绿色的浪花,林间蒸腾着潮湿的松香,晨露未晞的红松林中,一只花栗鼠正捧着松塔,翘着蓬松的尾巴,在松枝间跳跃。
作为小兴安岭主脉上的“璀璨珍珠”,“林都”伊春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林海,森林覆盖率高达83.8%,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犹如一座巨大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
“小杯苗”孕育大森林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凭借着出色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种植红松成为伊春“增绿护绿”的理想选择。
“眼看着就要入秋了,可以撤掉大棚棚膜了,让树苗适应一下新环境!”在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公司的溪水苗圃,森林经营分公司经理王立新正带领工人们拆卸育苗大棚的棚膜。大棚内,上万株红松幼苗整齐排列,嫩绿的针叶上凝结着晶莹的水珠,如同蓄势待发的箭矢,准备奔赴广袤的原始森林。
王立新正在检查大棚内红松幼苗的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苏靖刚摄
“这个像‘奶茶杯’的容器就是轻基质育苗杯,这种育苗技术具有周期短、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以往需要培育4年的红松树苗,现在2年就能上山造林了,造林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王立新介绍,“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让造林窗口期从一季延至三季,今年我们计划育苗368万株,足够我们全年补植造林的种苗需求了。”
资源要保护好,更要培育好。几年来,伊春森工集团推进33个苗圃标准化改造升级,累计培育苗木3.04亿株,完成造林130.42万亩、中幼龄林抚育1094.74万亩。从嫩芽初绽到郁郁葱葱,树苗的生长见证了林区的蓬勃发展。
“电子哨兵”守护万顷林海
林区大事,防火为先。在伊春,科技赋能为森林安全防线加装了一把“智慧锁”,让森林防火更加精准高效。
“这套融合多台检测设备的智能系统,可以将火情识别精度提升至90%以上,成为守护茫茫林海的‘电子哨兵’。”伊春森工集团红星林业局公司驻大平台靠前驻防队长王洪光指着森防信息中心的监控屏幕说,“过去靠脚底板巡山,现在卫星、无人机、远程视频监控网络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防火、防虫、防盗‘一网打尽’。”
近年来,伊春市实施“市委领导、政府指挥、森工集团主防主战”一体化改革举措,引进便携式地面卫星接收站等先进装备,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火险火情智能监测指挥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防指战员正在林间巡护。伊春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截至2024年底,伊春市已实现连续21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连续8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这份成绩单,是林区人在茫茫林海中筑起“绿色长城”的具象化成果。
可持续经营激活森林“生产力”
当前,“因林而生”的伊春已成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这成了伊春林区发展的“重大课题”。
小兴安岭苍翠的林海绵延至天际。人民网徐成龙摄
2023年,《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出台,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技术遵循。
为此,伊春森工集团科学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为每一块林地量身打造森林正向演替的最佳方案。随即,20万亩试点任务在91个林场全面铺开。
作业林场内,林业工人按照安全生产流程有序忙碌,每一棵采伐木都进行编号登记,确保采伐过程可追溯、可监管。伐除干扰木,清理异形树,嘹亮的号子声再次响彻林区,林业工人为保留木创造了“宜居空间”。
在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中,伊春森工集团以创新为驱动,将森林剩余物的加工利用作为生态价值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森林剩余物被加工利用,抚育剩余物被高效回收,加工成非规格材和小材小料,既减轻了森林防火压力,又实现了“变废为宝”。
实践证明,坚持保护优先,用科学的方法和完善的制度守护绿水青山,就能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守护莽莽林海到激活产业动能,森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林都”伊春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将“生态答卷”书写在青山绿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