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八月的龙江大地,三江碧水奔涌,林海郁郁葱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黑龙江依托和巩固生态和冰雪资源优势,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系列报道《山水为凭冰雪为证》播出第一集,来看黑龙江林区如何在转型的阵痛中坚定前行,走出了一条从独木支撑到百业兴旺的蓬勃发展之路。
时下的龙江林区绿海滔滔、生机盎然。这片土地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丰富的林下资源储备库,更是守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的一道坚实屏障。但在上世纪末,由于过度开发和采伐,这片“绿色方舟”也曾亮起过刺眼的“红灯”。
为了重塑绿水青山的生命线,2003年《黑龙江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例〉办法》正式出台,并率先从法治层面推动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实现平衡;同年颁布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全国湿地立法先河。一边要筑牢生态根基,一边还要守住职工的幸福,林区人面临的是一道转型发展难题。时至今日,双峰林场退休职工樊兆义还记得当年尝试开民宿时别人戏谑的话语。
阵痛期的选择决定了转型的方向。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1741万公顷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昔日满载原木呼啸奔驰的森林小火车驶进了历史,“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方式在林区人艰难摸索中悄然生变。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首站便来到伊春。在总书记的鼓励下,溪水林场老职工刘养顺当年就开起了农家乐。如今,依托林场的好生态,每到节假日小院里游客往来不断,一桌难求。
从1处农家院发展到现在的42家民宿,如今,溪水林场已经形成民宿集群,远近闻名。2024年,伊春全市接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花费同比增长76.2%。目前,林都伊春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万平方公里,覆盖了近半个市域,23个自然保护区守护着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曾经响彻小兴安岭的“顺山倒”号子,如今只能在文旅表演中听到。伴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声,此前人迹罕至的双峰林场转型为人山人海的中国雪乡,无人问津的横道河子成了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地,小城东宁靠林间木耳种出了“中国黑木耳第一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小兴安岭到大兴安岭,黑龙江绿色版图逐渐扩张,林区转型之路越走越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州北极漠河,再次为林区发展把脉开方。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兴安岭地区成为全国首批、东北四省区唯一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并肩负起了“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的重任。当地深挖特色资源,曾经“因北而穷”的北极村村民们开启了“因北而富”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