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7日讯(吴宇 记者 葛金鑫)坐落于黑龙江畔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素有“赫哲故里”的美誉,这里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近年来,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立足民族特色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特色产业上深耕细作,持续拓宽赫乡增收渠道。
走进渔业村,展现赫哲族风情的特色民居映入眼帘,不少游客在街边壁画前驻足打卡拍照。在钓鱼台景区,天南海北的游客朋友们正兴致勃勃地游玩玻璃栈道、玻璃滑道、摩天轮等项目。“这几年渔业村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让这个曾经的小渔村也走上了旅游发展的道路,游客可以在这里看龙江风光、赏街津山景、听江上渔歌、品渔猎技艺、尝赫哲渔宴。”赫哲族乡干部高伟博说。
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也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传承,赫哲族乡已经培育出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除了文化旅游,渔业村还搞起了黑猪养殖,目前基地有30头种猪、150头仔猪,按照规划,年底预计出栏60头,产值可达60万元。2024年,渔业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达87.2万元。
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的帮助下,卫明村打造230亩寒地药用玫瑰基地,年产鲜花7500公斤,开发花茶、花酱等产品,依托“种植+加工+旅游”模式,年产值超百万元。卫垦村则在农产品加工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小麦种植、面粉和煎饼加工,成功打造了“乌日垦”麦得品牌,并依托举办“小麦开镰节”、联合头部主播直播等方式,累计带动就业15人,销售额达280余万元。
“乌日垦”在赫哲语中是大山的意思,依托品牌效应,这个小山村将“土特产”越做越大。卫华村同样是座小山村,村民一直有养殖蜜蜂、生产蜂蜜的传统。为了做强蜂蜜产业,卫华村建成灌装车间,注册“玖屯”蜂蜜品牌,引领散户“抱团发展”,年均收购1万余斤蜂蜜,助力村民不断增收的同时,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
卫国村争取637万元资金建成了7栋智能温室大棚,打造“种植+采摘+旅游”的“三牛文化村”,年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220余人次就业,解决10余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约5000元。
街津口赫哲族乡现有产业项目17个,带动就业120余人,打造“街津山野”“同街绿农”等农产品品牌6个,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均超过50万元。如今,这里已逐步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健康发展、边境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