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看龙江

工业遗产 “破圈”新生

时间:2025-08-07 07:46:00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作者:

  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版图中独具分量的一块,承载着工业化进程中沉淀的工业文明记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一批曾见证时代辉煌的老厂房正焕发“第二春”。

  这处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的工业地标,始建于1920年,由俄籍波兰裔商人老巴夺创办,因亮眼的黄色外观被老哈尔滨人亲切称为“大黄楼”。有人说这里曾是“哈尔滨香烟王国”,而对于老哈尔滨人而言,“老巴夺”三个字,更是一段鲜活的城市记忆。

  对于74岁的宋长江来说,“老巴夺”既是他儿时玩耍的宽敞车间,也是父母一辈挥洒汗水的奋斗场。如今因影视剧的传播再度“出圈”,老厂房成了新地标,老记忆与新流量在此碰撞出奇妙火花。

  工业遗产历经岁月的洗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凝结着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温度。在黑龙江,唤醒这些“沉睡工业记忆”的探索从未停歇。

  “1946”既镌刻着过去的荣光,也代表着新生的起点。当年,我国木材加工业所使用的木工机械大多依赖进口,为了不再受制于人,1946年,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应运而生,后来更一跃成为当时亚洲第二大木工机械基地。新世纪后,随着国企改制,工厂被整体收购迁出,留下这片工业遗址。2016年,当地依托原有厂区进行改造,“1946文创园”由此开启新的使命。

  如今,1946文创园已经吸引30多个项目入驻,这个集文化创意、展会展览、文体健身、餐饮酒吧于一体的综合业态项目,今年获评省文联首批“文艺两新”聚集区实践基地。在黑龙江,这样的工业遗产活化案例还有很多:曾经的“钢铁动脉”变身为拉载游客的森林小火车,煤炭工业的“开山元老”转型为凝固历史的博物馆.....一批批镌刻着工业基因的遗产正以“破圈新生”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重焕光彩。

  这份“活化”的智慧与实践,也在今天(6号)召开的黑龙江省工业文化发展交流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梳理与升华。活动现场,第一批、第二批省级工业遗产被集中授牌,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标识与精品工业旅游路线正式发布。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