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本网原创

三伏天,他们在编组线里“踩蘑菇”

时间:2025-07-25 11:21:1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英鑫

  东北网7月25日讯 (记者 孙英鑫)“小马,你得把左脚抬起来,全身重量集中在右脚上,不然顶踩不下去,你也感受不到顶的运用状态。”近日,在三间房站编组线里,减速顶工长刘利伟正不厌其烦迪对新职工马英鹏传授“踩蘑菇”的诀窍。

  这些“蘑菇”学名叫做减速顶,是编组线内对溜放车辆进行速度调节的主要设备,每条线路通常设置300余个,刘利伟所在的减速顶班组,主要负责站内11000多个减速顶日常维护和检修工作。“我们说这是采蘑菇,但踩下去的是责任,别看这东西小,一个就能减缓几十吨车辆的惯性。”减速顶钳工孔祥峰说道。

  三间房站作为龙江西部的重要编组节点,肩负着四个方向的货车编组与解体任务,每天数以万计的货运车辆在此被重新组织、调度,驶向全国各地。而实现这一切高效流转的关键,便是遍布股道间的减速顶装置。

  在这座被热浪包围的车站里,连接钢轨的减速顶经过曝晒,表面温度可达55度以上,导致液压油黏度显著下降,阻尼力减弱。“正常情况下车辆连挂速度不超过3公里/小时,如果减速顶失去作用,超速连挂轻则会导致装载货物位移,重则造成车体部件损坏。”刘利伟一脸严肃的介绍道。

  “一个顶至少要踩两下,一人一天要踩300多个,踩600多下是常事。”孔祥峰一边说着,一边专注的蹲下身,脚掌垂直踩在一台减速顶上,身体略微用力,设备顶部随之下沉。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有极高的技术与体力要求。600台减速顶意味着每位维修工每天要反复蹲起、发力上千次,长年累月,对膝盖和脚踝都是巨大的考验。“就像这台,踩下去没弹起来,就说明可能漏气了,要拆下来带回去修。”孔祥峰说完便开始熟练的开始拆卸。

  线路的另一侧,刘利伟的工友赵刚正蹲下身低头观察每一台减速顶的外观、顶帽与壳体连接情况。钢轨散发的热浪扑在脸上,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滚落。“这个顶踩完了,还得看,看是否有油漆脱落、油液渗漏、排气孔被埋或壳体变形的情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确认顶的运用状态。这活,靠的不仅是脚上的劲儿、更靠的是眼里的细、心里的沉。”赵刚擦了一把汗起身说道。

  两个小时后,这条股道的减速顶全部巡检完毕。当刘利伟站在远处,望着经驼峰溜放而下的车辆带起了一阵叮叮当当——那是车轮与“铁蘑菇”的撞击声,也是列车减速的生命线。“每天工作结束听到这叮当声,才会觉得心安”说完,他笑着拿出一瓶水,大口的喝了两口。

  每一列车平稳的驶向远方,都离不开一次次弯腰低头、一次次用力下踩,他们用双脚踩出了安全节奏,用双手筑成安全堡垒。在这片不为人知的“隐秘区域”他们正用最原始的力量,为千里之外的列车安全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