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黑龙江把人才工作攥在手里、放在心上,扎实推进“人才振兴”计划,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开门招引急需人才,精心培育本土骨干,贴心服务留住用好人才,为龙江发展攒足人才后劲,筑牢人才基础。
河南小伙儿王亚洲入职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不到一年,就破解了加氢催化剂升级的“卡脖子”难题。去年,刚博士毕业的他因为“人生地不熟”犹豫要不要到大庆工作,当地人社部门和企业主动把住房补贴、父母养老、子女入学等政策礼包送上门,再加上16万元的人才引进奖励和生活补助,让他下了决心。
从“望而却步”到“扎根深耕”,王亚洲的故事是龙江人才“虹吸效应”的生动注脚。《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如同一棵坐镇大树,将各地市的政策枝丫向外延伸,哈尔滨“人才新政30条”甩出千万元研发经费;大庆“五免六补七优十给”把公交卡、体检卡都裹进了“温暖套餐”。这一系列举措,正让黑龙江成为人才眼中的发展“热土”。
引才更要育才。黑龙江搭建的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让更多的“潜力股”成长为“顶梁柱”。最近,黑龙江省举办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与前两届黑龙江代表队需要“攒人”参加国赛相比,这两年全省博士后人数翻番式上涨,想参赛得是“优中选优”。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奚瑞辰团队摩拳擦掌,带来最新研发的遥感小卫星项目。
博士后团队这两年的蜕变,源于黑龙江“建站给经费、进站发补贴、在站助研发、出站促成长”的全周期培育机制。目前,全省33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像一个个“孵化器”,让博士后招收规模连续两年突破千人大关,稳居东北三省一区首位,累计近一万五千名博士后在这里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聚才更要用才。去年末,黑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建设,组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高层次人才梯队,让人才更好地“为我所用”。在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验实训中心,前来寻求合作的企业代表络绎不绝,钱峰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钱峰科技接到客户反馈,说用传输带晾晒粮食转运效率低。就在企业苦于无从下手解决问题时,全新成立的“农业装备智能化工程”市级领军人才梯队伸出了援手。不到一年时间,这个由26名高校专家和10多家企业组成的“智囊团”助力企业完成自主研发,研制了一分钟能实现上粮3吨的悬挂式上粮机。目前,企业订单超过200台,今年秋收,这些新装备就能大展身手了。
这样的“化学反应”正在龙江大地上演。黑龙江遴选设立省级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380多个,覆盖360多个学科专业方向,7000多名青年骨干在其中“挑大梁”,580多项“卡脖子”技术被攻克。从让“黑土粮仓”多打粮,到让“冰雪装备”走向世界,人才梯队正成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器”。
人才,是黑土地上最活跃的种子。黑龙江以“引育留用”的良方滋养,让种子在振兴土壤里扎根、结果。引才,要的是“雪中送炭”的温暖。育才,要的是“厚土培根”的扎实。用才,要的是“量体裁衣”的灵活。黑龙江的这场人才实践,藏着三重清醒的转变:政策从“零散碎片”拼成“系统拼图”,服务从“坐等上门”变成“主动敲门”,价值从“单打独斗”聚成“合力攻坚”,这种转变让人才觉得“被需要”,让产业觉得“有依靠”。当引才的暖、育才的实、用才的活拧成一股绳,人才与龙江的双向奔赴,就不只是理想中的愿景,而是田垄上的丰收、车间里的创新和振兴路上的步步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