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百年工运史是一部由无数英雄用热血、智慧与信仰铸就的壮丽史诗。值此历史性时刻,“百年工运追光之我的偶像”云讲述专栏正式启幕!截至目前,本专栏已上报139部视频,精选102部优秀作品进行展播,聚焦百年工运长河中的璀璨群星,在鲜活的故事中触摸工运先驱的初心,在信仰的薪火里汲取奋进力量。让我们共同聆听跨越百年的回响,书写“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新篇章!
点击专栏,见证工运的历史纵深与精神传承,感受工运人物如星辰般照亮征程的引领作用!动动手,为他们点赞吧!
五月追光之星
佳木斯市总工会报送作品
柳金凯:关于信念的故事
50年前,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中,汤原县引汤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邵广仁带领乡亲们奋战在冰封的河面上。寒风刺骨,铁锹与坚冰碰撞的声响回荡在旷野,而邵广仁那双布满冻疮的手和“条件再苦,也要让河水改道”这句朴实却铿锵的誓言,成为整个工程的精神火炬。他像一位冰河上的热血战士,用不屈的意志对抗着严酷的自然,最终创造了让河水改道、造福百姓的奇迹。这段镌刻在冰河上的奋斗史诗,至今仍在诉说着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
20世纪70年代,面对汤原县农田灌溉的困境,邵广仁带领乡亲们向冰封的河面发起挑战。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中,冰层厚达一米,工人们的手一沾水就冻僵。可邵广仁说:“咱们农民的孩子,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他带头跳进冰窟窿,手冻裂了,缠上布条继续干;铁锹折断了,换把新的接着挖。就这样,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着凛冽寒冬,硬是将原定两年的引汤工程,奇迹般地压缩到8个月完成,让奔腾的河水改道,在这片黑土地上,浇筑出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1976年春天,当河水第一次改道时,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邵广仁将这份荣光归于每一个奋斗者。50年沧桑巨变,这座用热血浇筑的大坝依然巍然屹立,而比混凝土更坚固的,是那代建设者铸就的精神丰碑。他们的故事如同引汤渠中永不干涸的流水,在一代代建设者的血脉中静静流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以邵广仁这样的劳动者楷模为明灯,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精神继续照亮新征程。
五月优秀作品
大庆油田工会报送作品
陶珂:百年工运追光之我的偶像
陶珂,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工艺研究所电控室主任,她的工运偶像是她的父亲。当其他孩子都在父亲怀里撒娇时,年幼的陶珂却总等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母亲说父亲忙着给单位自建职工家属楼锅炉房,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句母亲朴素的话语,让陶珂第一次读懂了劳模二字的分量。从不解到理解,从埋怨到传承,这条五分钟的回家路,丈量着两代劳动者跨越时空的初心接力。
父亲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以企为家、为企奉献,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叫作“传承”,那束引领她成长的光,最终照亮了她自己的人生道路。2022年,当第八采油厂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时,她们电控室主动担当,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完成站场合岗管理,设计多厂家集成方案,精细各项深层资料,精准数字化建设定位,为全厂数字化建设铺就了“高速路”。这一刻,她终于读懂了父亲当年的选择,劳模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化作血液里的担当,在每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时刻自然流淌。
当陶珂把床铺搬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她忽然惊觉时光的轮回,自己正踏着父亲的脚印前行。就像当年父亲为抢建锅炉房三个月不回家一样。时光流转间,她也成了父亲那样的人,站在数智化大屏前,每当数字化曲线在屏幕跃动,她常常想起父亲言传身教的坚守与担当,让她感到劳模精神永远存续,它会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注解,在每代建设者的接力中焕发新的光芒。它从父辈们掌纹的老茧中萌发,终将在她们这代人的指尖绽放成星河。
黑河市总工会报送作品
莫彩强:刺尔滨河畔的莫日根
莫彩强,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护林马队队长。他是村庄的“燃灯者”,从新生村村委会主任到护林马队队长,莫彩强用脚步丈量责任,20余年间,他将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底,荣获多项表彰和荣誉。上任初期,为改善新生村三泵村的落后状况,他奔波筹措资金,让7条水泥路贯通全村;2014年,新生村黄豆大量滞销,莫彩强不顾病情加重,亲自带队推销大豆,硬是将大豆卖进清华大学,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如今,他依然守护着这片祖辈生活的山林,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个角落。
他是山火的“逆行者”。1953年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后,新生村组建新生乡护林马队,作为新生鄂伦春族乡护林马队队长,他带领队员骑马穿行密林,与盗猎者盗伐者斗争,与山火搏命。2006年小兴安岭山林起火,机动车无法到达现场,莫彩强率队排查了4个多小时终于找到起火点,却发现火场附近村民的地窨子里,有春耕用的柴油和拖拉机。他不顾危险,带领队员取水灭火保住了村民的财产。30年来他足迹遍布山林,坚守“山在家就在,林在魂就在”的信念。
作为省级斜仁柱搭建技艺传承人,莫彩强用创新的方式延续着古老民族的记忆。他精通鄂伦春族文化,威望颇高,利用各种活动,向年轻人讲述鄂伦春族故事,传授斜仁柱搭建技艺,还通过手机直播,让更多人了解鄂伦春文化,他培养的6名徒弟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莫彩强这位劳模,用实干与坚守诠释担当,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当以他为榜样,将个人奋斗融入事业,为发展贡献力量。
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报送作品
姜德友:立德立功立言——姜德友创新工作室(三)
姜德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这位龙江名医用三十载光阴,将一页手稿淬炼成贯通古今的学术体系,让中医临床思维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中医之光。1993年的深夜,姜德友教授案头那页以蝇头小楷写就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手稿,墨迹中沉淀着千年医道的沉香,凝练成中医思维当如活水,既承古法之源,亦润今病之田,成为龙江中医传承的火种,也是匠心如炬的初心。
编修医典如铸造青铜,需经千度淬火方能成器。姜德友教授作为诸多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逐句阅读、逐字校译常至深夜,他躬身实践言传身教,让我们耳濡目染地看到了精诚大医的踏实和认真。姜老师带领学生几乎踏遍黑龙江省各地市县的史志馆、博物馆、图书馆,系统梳理出龙江医派传承发展脉络,全面收集整理龙江前辈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艺,将龙江医派的经验凝练成体系,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生。
从一人执笔到万人传灯,从一书一案到体系构建,姜德友教授创办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临床思维专业委员会。30年前对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星星之火,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入思考与实践,犹如九蒸九晒的炮制一样历久弥香,终于完成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体系的构建,编撰出版了全国首版研究生规划教材,让千百年来只可意会的中医传统思维,形成了触之可及的一页页书稿。百年薪火映初心,劳模风采励前行,姜德友教授用三十年诠释,工匠精神不仅是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是让传统智慧焕发时代生机的文化自觉。
佳木斯市总工会报送作品
左连双:百年工运追光之我的偶像
左连双,桦兴村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始终坚守初心,带领乡亲们探索科技兴农之路。2014年他创立金谷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时,面对村民的质疑,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三次肥料革命”,创新采用大豆豆肥种植技术,最终在900亩土地上成功培育出“豆生米”有机大米品牌,用科技力量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左连双始终践行“藏粮于技”的理念,带头钻研农业科技,不仅自己跑农技站、啃专业书籍,还邀请专家到田间开展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村民使用无人机施肥和智能灌溉设备。作为政协委员,他总把“带富一个村,更要照亮一方人”挂在嘴边,2023年自费1万元为村里安装路灯,为节省开支跑遍3家工厂比价,安装期间更是全程监督确保质量。今年当选佳木斯市劳动模范时,大伙都说:“这奖他拿得值。”
他常说,“地不亏人,人得懂地”,十年坚守,他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干成了有技术、有品牌、有奔头的新产业,更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在乡亲们心中播下了希望与信心的种子,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省管企业、国防工会报送作品
刘维晨:百年工运追光之我的偶像
刘维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德国6.5米立车操作者,他的偶像是哈电集团车工岗位高技能专家兼首席技师邱利。邱利参与并完成了三峡、白鹤滩等多个国家重点发电装备的生产制造,深耕数控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开发公司首个三轴联动数控立车加工程序,突破性实现铣削与镗铣工艺融合,成功攻克水轮机主件全序加工难题,其技术难度与创新水平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准,为大国重器制造贡献了重要技术力量。
作为哈电集团技术攻坚的“尖兵”,邱利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屡破加工技术瓶颈。他颠覆传统工艺,开创性地用数控恒定切削技术取代砂轮磨削,将镜板加工精度提升至发丝的1/10,在提升品质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更率先引进U型钻头,使钻削效率跃升4-6倍,让生产瓶颈环节转变为效率标杆,用一项项技术突破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创新担当。
他倾力传承,诲人不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技术创新背后是他对团队培养的无限热忱。他系统梳理技术经验,牵头编撰12万余字的大型水电装备制造标准化手册,构建起七大系列技术标准体系,将个人技艺转化为可复制的工业智慧。凭借卓越贡献,他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他的故事是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龙江工匠以毫米级的坚守,熔铸着新时代的工业文明。
大兴安岭地区总工会报送作品
李坚柱:百年工运追光之我的偶像
李坚柱,塔河县诚惠热电有限公司安保部成员,他扎根基层、自1989年入职以来,36年如一日扎根生产一线,用汗水诠释责任,以坚守书写担当。在锅炉轰鸣的车间里,他始终潜心钻研,苦、脏、累成为他的代名词,将平凡岗位淬炼成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
李坚柱是车间里的“急先锋”,每当车间出现故障,他总是冲锋在前,进锅炉、扛煤渣、抡大锤、舞管钳,手上的老茧叠着血泡。煤灰弥漫的作业环境中,一个班下来,他浑身漆黑,唯有牙齿还透着白。深冬时煤湿容易堵煤,他带领工友们砸煤、捅煤,汗水浸透的工装未及烘干就冻成了冰甲。可即便这般辛苦,他脸上始终挂着朴实的笑容,从不曾有过半句怨言。
在特殊时期,为了安全生产,确保机器正常运转,李坚柱以办公室为家,连续1000多个日夜坚守岗位,用行动践行“热力人”的使命担当。他说:“作为一名热电工作者,将保持以担当为笔,绘就保障能源供应服务民生的动人画卷。”正是这份坚守,让机器轰鸣永不停歇,让冬季里的千家万户始终温热如春。
哈尔滨市总工会报送作品
安晖:百年工运追光之我的偶像
安晖,哈尔滨地铁集团一名平凡的地铁工作人员,从一名客运中心安全管理开始到督察室督察员,从客运中心站长再到今天的客运车间专业总工程师,14年间,他全程工作参与了哈尔滨地铁的建设与运营,哈尔滨地铁也陪伴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精彩蜕变。
14年来,安晖始终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他坚持每日对车站安全和客运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研究整改方案并亲自验收落实。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认真对待,始终秉持“勤练出精兵,精兵打硬仗”的工作理念。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2号线多次应对极端大客流时,带领团队始终保持“三零”记录:零安全事件、零有责投诉、零有责客伤,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战斗力。
14年坚守一线,从青丝到白发,安晖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守护者、民生服务的国企人、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每逢佳节他都与站长、员工们奋战在一线。看着地铁安全平稳运行,他常欣慰地说:“虽然辛苦,但能保障千万乘客平安出行,再累也值得,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这份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地铁工作者最真挚的职业自豪。
哈尔滨市总工会报送作品
马淑梅:扎根黑土守初心勤劳双手绘幸福
马淑梅,帽儿山镇庆喜村的一名农民,2022年当选哈尔滨市第38届劳动模范,始终践行“扎根黑土手初心,勤劳双手绘幸福”的人生信条。24岁出嫁时,婆婆递给她一把锄头说:“咱庄稼人的日子在地垄沟里。”面对贫瘠的土地,她以不服输的韧劲熬夜研究种植技术,寒冬里拉着爬犁运肥,冻僵的手指像胡萝卜般通红。虽然不是党员,但她依然身兼多职奋进不息,用辛勤汗水将“一个葫芦收两瓢”的薄田变成丰收的沃土。
2021年11月,一场持续一天一夜的雨夹雪让庆喜村陷入危机,60公里道路被倒伏树木阻断,电力完全瘫痪。危急时刻,马淑梅第一时间带领村民展开抢险。她挥舞斧头锯子冲在最前线,经过昼夜奋战硬是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刚疏通道路,她又立即组织村民配合电力部门抢修,在48小时内恢复了供电,用行动诠释了她的责任与担当。
在脱贫攻坚战中,马淑梅用脚步丈量民情,带着笔记本走遍每家每户。当发现村民对红小豆种植有兴趣时,她果断在2021年引进这一产业,当年就为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要想脱贫致富,必须闯出新路”,秉持这一信念,她又带领村民发展养羊等副业。对她而言,“劳模”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这位黑土地的女儿,将继续用汗水在这片沃土上谱写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