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本网原创

同江:多元发力走出特色振兴路

时间:2025-07-21 17:27: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吴宇 倪博新 葛金鑫

  东北网7月21日讯(吴宇 倪博新 记者 葛金鑫)同江是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边境城市,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它的脚步愈发坚定而从容。从产业兴旺到民生改善,从班子建设到特色发展,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让乡村焕发新活力,让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过去的乐业镇同胜村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思路不开阔。随着村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他们个个充满干劲与活力,然而仍面临经验不足、方法欠缺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与包村干部一道,同村干部们深入交流,了解大家特长,帮助明晰职责,实现“专人专班干专事”,规范议事决策制度,让村务透明规范,逐渐凝聚起班子合力。

  产业振兴是核心。在乡镇党委的支持下,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并邀请专家到村指导产业发展,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驻村第一书记赵振宁说:“科学谋划、大胆实践是增收基础。”同胜村将果蔬大棚整合,以“发包+自营”的方式扩收益。依托大棚培育“育花苗+早熟菜”模式,打造生态果蔬品牌,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元,发包15栋大棚获租金3万元。

  驻村工作队还争取社会帮扶,在省慈善总会捐资52.29万元助力下,采购两辆高架车,提升植保机械化水平,助力粮食增产,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如今同胜村班子齐心、产业兴旺,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的暖流同样涌过向阳镇同富村。清晨,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渐次熄灭,平整村道上已有村民晨练——这些变化,是村庄发展的生动注脚。

  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对口帮扶村,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始终将民生改善放在首位。他们梳理“民生诉求清单”,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下,争取项目资金1400多万元,建成5.5公里硬化路、1.1万平方米集中晒场,改造危房70栋,让村民生活更舒心。

  “依托医疗资源,我们定期开展义诊,为村卫生室补充药品,让村民就医更便利。”驻村第一书记徐岩说。工作队推动同富村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结成共建对子,24名骨干联系困难家庭,把关怀送到家门口。

  产业发展同样劲头十足。欢乐农场采摘园种植19.5亩鲜食糯玉米,菌类试验种植基地培育木耳菌袋2000袋、榆黄蘑4000袋、元蘑5000袋。“巧手坊”农村手工小作坊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加上大库、地秤和综合加工厂等项目,在创收的同时,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让同富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八岔赫哲族乡新颜村和街津口赫哲族乡卫华村,则立足本地资源,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曾经无产业项目的新颜村,借助省级专项扶贫资金,利用三江平原温润潮湿、玉米秸秆丰富的优势,发展大球盖菇种植项目。

  “几年来,我们省水利厅工作队一直关注村里大球盖菇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帮助注册品牌,拓宽销售渠道。”驻村第一书记朱泊涛说。驻村工作队帮助注册“赫乡绿精灵”商标,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和水利系统消费帮扶,销售额累计达到167.47万元,带动村民增收54.85万元。村里还建起加工厂试制蘑菇干、蘑菇酱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卫华村三面青山环抱、依傍莲花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养蜂产业提供了沃土。16户专业养蜂家庭曾因地理位置偏远面临蜂蜜滞销难题,黑龙江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驻村工作队不仅出谋划策,还与派出单位争取14.7万元资金支持,与村党支部自筹的6万元共同打造“玖屯”蜂蜜品牌,建设标准化灌装车间并申办了食品加工许可证。

  “现在村里蜂蜜产业发展良好,蜂农们不再为蜂蜜卖不出去而担忧,还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村集体每年也有固定的收入。”驻村第一书记李庆华说。如今,村里每年收购蜂蜜2万余斤,销售额近50万元,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蜂农不再愁销路,村民就业也有了着落。

  从同胜村的产业整合到同富村的民生为本,从新颜村的特色种植到卫华村的甜蜜事业,彰显着同江市以自己的节奏与特色,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