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的这句绝笔是她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忠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典范,她以智勇双全的铁血风骨、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了永不褪色的印记,被世人深深铭记。今天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专栏,让我们回望这位忠诚战士、伟大母亲,重温她生命中那份交织着硝烟与柔情的英雄故事。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哈尔滨赵一曼红军小学,每当学生们戴上红领巾那一刻,都会朗读这封信。这是抗日英雄赵一曼,80多年前留给儿子的绝笔信。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正如她信中所说的,赵一曼的一生
为了国家、为了反满抗日牺牲了一切。
赵一曼是东北抗联时期重要的领导者之一,这辆电车是她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运动的重要见证。那是1933年4月,赵一曼时任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长,目睹了当时的哈尔滨电车工人饱受日伪军警的欺压。她就抓住了一次伪满宪兵拒不买票,还殴打电车售票员的机会,指导电车工人大罢工。她第一时间起草、刻印《电车工人告哈尔滨市民书》,带领大家制定统一的口号、研究游行的路线,印刷各种宣传材料。并且连夜把揭露日伪军警、宪兵丑恶行径的标语和宣传画张贴在墙上、电线杆上。第二天一早,上千名的电车工人一起走上街头,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赵一曼。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日伪统治当局同意了工人们的所有复工条件,大罢工取得胜利。
1935年的春天,东北人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被敌人围困在了春秋岭一带。这个时候,担任团政委的赵一曼再一次冲在了前面。这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女学员一马当先。骑着战马,手持双枪,带领农民自卫队率先冲进了敌人的指挥所。和被困的部队里应外合,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胜利。还缴获了大批的武器和弹药。战士和群众都称赵一曼是“文武双全的女指挥”。
1935年11月,在一场战斗中,赵一曼被敌人重重包围。为了掩护部队撤离,她身负重伤,被敌人俘虏。
这间审讯室,就是当时赵一曼受刑的地方。在这里,敌人对她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刑讯逼供。电击、伤口撒盐、灌辣椒水、钢针钉进指甲缝……赵一曼被折磨得一次次昏死过去,但始终紧闭牙关!连审讯她的日伪军都很震惊,在档案中记录道“无法从医学或生理上解释”。
“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肉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我抗日的信仰,打败不了中国人的抗日决心。”——日伪审问赵一曼档案
这里就是1935年敌人给赵一曼治病的医院,当时叫哈尔滨市立医院。即使在治疗期间,赵一曼也一直坚持宣传抗日主张。她成功策反了年轻的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两个人冒着生命危险,策划并实施了营救赵一曼的行动。但不幸中途被人告密,赵一曼再次被捕。
1936年8月2号,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日。赵一曼被敌人押往珠河县(今尚志县)小北门外刑场。她深知自己此去没有生还的希望,这时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儿子宁儿……宁儿,是她在执行任务期间生下的,她曾经背着宁儿从宜昌到上海,沿途插草标假装卖子,甚至用乞讨的残羹喂养宁儿。
这张照片是赵一曼接到去东北抗日任务之后,和宁儿拍下的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合影,母子此生再未相见……
在去往刑场的囚车上,赵一曼向押运人员要来纸笔,写下了一封留给儿子宁儿的遗书:“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57年,这封信首次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展出。而信中提到的宁儿,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他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母亲,早已化名为“赵一曼”,是闻名全国的女英雄。28岁的宁儿专程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母亲的雕像前长跪不起,泪如雨下,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这份母亲留给自己的嘱托!甚至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这三个字,刻在了宁儿的手臂上,也永远地、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