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本网原创

匠心琢玉成,青春绽锋芒——记中国移动“五四”优秀共青团员牡丹江移动杨仕英

时间:2025-07-11 15:48:2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当会议室的灯光映红“94天完成项目建设”的大屏时,1999年出生的杨仕英正在敲下最后一行代码。这个曾被质疑“太年轻”的共青团员,此刻袖口的毛边还沾着深夜加班的寒气,却让全省首个数字政府标杆项目在牡丹江落地生根。从初入职场的“技术小白”到攻坚一线的“青年铁军”,他用键盘敲击出的不仅是660个指标、3210条数据的城市大脑,更是新时代共青团员以代码为剑、在数字浪潮中淬炼锋芒的青春答卷。

  从校园到职场:归零心态浇筑成长基石

  2021年,1999年出生的杨仕英带着对通信行业的憧憬加入牡丹江移动政企事业部。面对政企产品、5G云网融合等全新领域,他以“空杯心态”开启学习模式——白天扎进镜泊湖智慧旅游项目现场,跟着师傅跑流程、学验收;深夜啃读《政务数据安全手册》,在代码逻辑与业务场景中搭建知识框架。镜泊湖智慧旅游项目的验收图纸上,贴满了荧光色便签,记录着他跟着老师傅爬基站、对接口时的每句追问。为啃下移动云这块“硬骨头”,他把行军床搬进机房,三个月里服务器的嗡鸣声成了背景音,深夜的监控屏映着他蜷缩在机柜旁的身影,枯燥的参数配置转化为实操笔记,仅用半年就拿下移动云中级方案经理、中级技术服务工程师双认证。当同期入职的同事还在适应节奏时,他已能独立支撑区县云业务培训,用12场干货满满的授课,成为省级初级产品营销战训师,完成从“技术小白”到“青年骨干”的蜕变。

  94天攻坚:用代码编织城市数字未来

  2023年数字政府项目初期,杨仕英面对“全省中标靠后”“今晚必须出方案”的各方压力,作为团队最年轻的项目经理,他带着“把不可能拆解成不?可能!”的狠劲,带领青年突击队开启“白+黑+白”作战模式:白天穿梭于23个部门梳理需求,深夜在电脑前一行行删改冗余代码,饿了就着冷水啃泡面,困了用湿纸巾擦脸提神。为找一处隐藏漏洞,他和团队连续24小时未合眼,直到屏幕弹出“风险解除”时,直接趴在键盘上睡着。11月的深夜,第45份会议纪要的最后一个句号落下时,他捏了捏酸涩的后颈,办公大楼只剩工位一盏孤灯,手机在文件堆里震了震,母亲的消息框跳出三条未读语音,点开后是混杂着锅铲声的叮嘱:“饺子给你留着,回来用微波炉热两分钟……”最终,团队提前26天完成建设,660个指标、175张库表、3210条数据构成的“城市大脑”,让牡丹江成为全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地市,更创下“环节最简、时限最短”等六项标杆纪录。

  青春印记:在数字浪潮中书写时代担当

  鼠标垫磨出的破洞、军大衣结冰的下摆、袖口缠裹的胶布——这些被杨仕英团队称为“数字胎记”的印记,恰是新时代共青团员的奋斗注脚。当市长指着“城市大脑”问办理时间是否缩短时,他点开对比数据坚定地说:“平均缩短2天,跑动次数减3次。”这句回复的背后是85次方案争吵、81版设计稿的反复打磨。从初入职场的勤学苦练,到数字政府的攻坚突破,他始终以代码为笔、以数据为墨,用一行行程序代码与城市治理深度咬合,写一串串数据指令为民生服务疏通脉络。正如他在验收通过后给母亲发的消息:“今晚回家吃饺子”——这句寻常的承诺里,藏着青年对责任的坚守。当百年前的五四火炬化作今日的数据洪流,以杨仕英为代表的通信青年正以“数字与创新”为接力棒,在“新基建”的长征路上,跑出属于共青团员的青春加速度。

  从校园到职场,从技术新兵到攻坚主力,杨仕英以“淬火成钢”的韧性,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刻下青春坐标。当个人成长融入公司发展,每一行代码都是筑就网络强国的基石;当青春热血投身数字建设,新时代移动青年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锻造属于移动人的硬核力量。

责任编辑: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