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下53度的寒风如刀刃般割裂脸庞,当暴雪将山路封成孤岛,当孤寡老人颤抖着接过一杯热茶时,总有一抹“移动蓝”在茫茫雪原中倔强挺立。他们是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有人放弃北上广的霓虹璀璨,在北京的写字楼与漠河的信号塔之间选择了后者;有人挥别江南水乡的桨声灯影,将青春深扎进大兴安岭的冻土。他们中,有从抖音辞职返乡的高级开发工程师,有告别武汉高薪待遇的JAVA程序员,还有主动请缨从省公司调来的研究生。城市的繁华与他们渐行渐远,但在祖国最北的极光下,他们用冻僵的手指托起信号塔,用滚烫的热血融化冰雪,让每一格信号都成为生命的纽带。
祖国北疆上的生命电波--永不熄灭的信号灯
2023年除夕前夜,漠河气温骤降至-53℃,暴风雪卷着枯枝在旷野呼啸,凌晨一点,阿木尔基站告急的警报划破夜空,最北维护员王志国和梁宝佳,半夜在没膝积雪中冲锋的姿态,像极了电影里的慢镜头。
梁宝佳摸了摸右耳的旧冻疮,去年巡线时被寒风割破的伤口还隐隐作痒。王志国往工装裤里又塞了层暖宝宝,膝盖上的护膝已被冰碴磨得薄如纸片。此刻,油机早已冻成“铁块”,更换备用油机时,手套竟与金属机身死死粘连。他们咬牙撕下带血的皮肤,寒风灌入伤口如千万根钢针扎刺。三天两夜,15次往返,双脚冻伤溃烂,耳朵结满冰霜,却硬是让大兴安岭深处的信号灯永不熄灭。
“晚吃两顿饺子,大爷大娘就能过个团圆年!”两人跺着麻木的双脚击掌大笑。风雪中的基站不仅是冰冷的铁塔,更是万家团圆的守望者。
2021年6月,暴雨倾盆,大兴安岭多条河流水位骤涨,通信生命线告急。何士鹏弓着腰在泥浆中跋涉,肩头盘着光缆,泥浆漫过胶鞋,每挪一步都扯动小腿旧伤,那是三年前抢修雪崩基站时落下的病根。当脚底打滑栽进泥潭,他蜷身护住熔接机,后背砸向碎石划出血口,却抹了把血水踉跄起身,几万元的设备完好无损,而那道殷红的血痕,成了刻在防汛堤坝上最滚烫的青春誓言。
何士鹏在泥浆中跋涉
十年前,这个武汉写字楼的JAVA程序员初到大兴安岭时,连拧基站螺丝都会打滑。零下40摄氏度的深夜,他裹着军大衣啃专业书,哈气在书页上结冰;暴雪封山,他徒步18公里抢修,靴底被冰棱割穿。
暴雨停歇时,他瘫坐在堤坝上,掏出张泛黄照片,武汉东湖的樱花树下,少年笑容青涩。“妈,您说程序员该在空调房写代码,如今我写的代码,能在零下50度给万家通信当心跳。”
服务线上的温暖年轮--苦寒中开出的温情之花
在加格达奇人民路营业厅,零下40摄氏度的寒风从门缝钻入,骑手张大哥的手套和水杯冻成冰坨的一幕,刺痛了厅经理王秀玲。这个曾就职于杭州某外企的“白领精英”,此刻攥着冻得发麻的手指,连夜策划方案。次日清晨,一个贴着卡通驯鹿贴纸的“解冻驿站”悄然出现。姜茶保温壶冒着热气,暖手宝贴满便签:“充电5分钟,暖手2小时”,甚至备用了20副加绒厚手套。从此,每个清晨7点,志愿者们总会轮流提前到岗,用冻得通红的双手灌满42℃的姜茶,把温暖递给环卫工、快递员、巡逻民警……
加格达奇人民路营业厅-解冻驿站送温暖
在长虹社区,“最北移动蓝”青年志愿者们坐在孩子们中间,手把手教他们画“雷锋叔叔”;在青松社区,独居的盲人阿姨摸着志愿者扫地的声音,笑得像个孩子:“这屋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养老院里,百岁老人攥着青年的手不肯放:“你们比亲孙子来得还勤!”最动人的,是十八站乡82岁的鄂伦春奶奶,网格员用三天三夜手绘“象形操作指南”,教会她和远嫁的孙女视频。当老人将亲手制作的桦树皮画塞进青年怀里时,一滴泪砸在屏幕上:“原来科技……也能这么有人味儿。”
“最北移动蓝”青年志愿者教孩子画画
“最北移动蓝”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的四年间,2000小时志愿服务,100余次暖心行动,让温暖在这片极寒之地蔓延成河,让兴安岭的冬天不再只有严寒的数字。
数字边疆上的青春突围--冻土下的“智慧根系”
当数字浪潮席卷而至,这群青年在冰封之地点燃了数字烽火。深夜的机房,产业数字化发展部的青年技术人才马世泽盯着屏幕上的代码,眼里血丝密布。这位从抖音辞职返乡的高级开发工程师,扎根兴安岭。带领团队基于DeepSeek模型,研发出“大兴安岭数字政府惠企政策智能问答系统”。354项国家级政策、212项省级条款、51项地方特色政策从晦涩文件变成企业的“及时雨”……这个“AI政策通”让企业主们不再抓狂:“以前找政策像大海捞针,现在一搜就懂!”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和企业满意度。
风雪中,新入职的王树尧正用行动作答,零下45度的清晨,他裹着结冰的棉帽,深一脚浅一脚踩进齐腰积雪。为摸清光缆路由,他连续三个月顶风巡线,睫毛挂霜、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就用牙咬开笔记本记录数据。深夜机房内,他缩在暖气片旁调试大数据模型,屏幕蓝光映着干裂的嘴唇,泡面坨成冰碴仍浑然不觉。当领导拍他肩膀说“小伙子,你这算法比老维护员的经验还准”时,他挠头憨笑:“哪有什么天才算法,不过是把老维护员鞋底的雪泥、手上的冻疮,还有这三个月巡线的脚印变成数据”。
新入职的王树尧缩在暖气片旁调试大数据模型
5G的星火,正在点燃兴安岭的未来。“北京有中关村,这里也该有数字边疆!”业务骨干王鹏皞的誓言铿锵有力。从智慧医疗、到智慧城市、到智慧教育、再到智慧林业,5G直播将蓝莓送出深山,这群青年用代码在冻土上书写未来。当城市青年在咖啡馆讨论“元宇宙”时,他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机房通宵调试设备,只为让兴安岭的每一片雪花都浸润数字时代的微光。
业务骨干王鹏皞在介绍数智农林
青春的选择——从霓虹到极光
有人问:为什么放弃繁华,选择苦寒?
何士鹏摩挲着冻裂的手掌:“武汉的霓虹再亮,亮不过漠河极光下的一格信号,那光是救命的。”
王秀玲端起冒着热气的姜茶:“杭州的龙井再香,香不过加格达奇清晨的第一杯姜茶。茶暖手,人暖心。”
马世泽敲下最后一行代码,抬头笑道:“抖音的流量再大,大不过兴安百姓拨通视频电话时的笑脸。在这里,代码不是冷冰冰的指令,是鄂伦春奶奶眼角的泪光,是兴安岭上永不掉线的牵挂。”
青春何为?
是社交媒体的九宫格?是都市霓虹下的喧嚣?这群“移动蓝”用行动回答:青春,是暴风雪中永不褪色的坚守,是冻土层下绵延千里的光缆,是老人掌心的一杯姜茶,是危难时刻永不消失的信号。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大兴安岭,在极寒中磨砺出“能吃苦”的筋骨,用智慧与温情重写兴安岭的未来方程式。那些倔强的蓝色身影,如同刺破寒冬的春芽,以身为笔,以心为墨,为“数字中国”写下最滚烫的青春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