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3日讯 (记者 杨帆) 黑龙江省深入落实中央社会工作部关于融合试点工作的要求,围绕核心工作、工作机制、专业保障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双融合”实践路径。
构建双向融合服务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部关于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依托《黑龙江省“红色领航社志同行”融合项目执行方案》,系统推进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双向融合。各试点社区深入开展需求评估,绘制社区服务资源图谱,精准对接群众多元化需求,探索形成“专业社工带志愿、志愿协助社工”的融合服务模式,实现“专业嵌入+群众动员”的互补发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
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工作成效
制定项目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项目管理省级层面主要负责融合试点项目的方向引领与制度设计,市级层面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推进与指标落实,社区层面主要负责项目的服务落地与群众参与。依托全省项目工作群、试点社区项目执行工作群、督导工作群实现动态联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月报表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有效推进项目管理工作。
实行省市两级督导机制,突出志愿服务专业方向
创新实施“省级专家+地方陪伴式”两级督导工作机制,强化专业督导在项目实施中的专业作用,突出融合试点工作的专业方向。自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开展集中培训3次,省级专家开展组内督导6次、地方督导开展个别督导66次,共计开展个别督导72次,实现30个试点社区督导全覆盖,助力地方项目团队从理念到行动的专业支持与赋能。
志愿服务组织类型多样,社区服务力量不断增强
自项目实施以来,积极联动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群众,通过融合试点工作,由党组织牵头组建33个新的志愿服务组织,涵盖机关党员、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及居民群众等,孵化培育形成多领域、专业化的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共孵化志愿服务组织33个,包括高鑫社区“新鑫普法”队、泰安社区妈妈就业坊等特色组织,社区志愿组织实现从无到有、从散到聚的专业化发展,落地志愿服务项目40项,覆盖范围包括为老服务、儿童关爱、新业态群体普法等8大领域,形成了“党建引领+专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网络。
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社会服务影响不断提高
黑龙江省30个“融合”试点社区打造了一批“新鑫普法”“红立方”“代际共融”“邻里十八匠”等具有代表性的“小而美”“小而精”的志愿服务项目,精确瞄准群众急难问题,突出专业力量共同参与,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安全感与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