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讯 (记者 许诺) 2022年发布的《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推动构建地理标志产业,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部分省市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地理标志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经过认真研究并充分调研,决定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
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重要指示和规划部署。此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同时,也契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相关工作的落地实施。二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通过统筹推进地理标志文化旅游资源布局,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价值共融共创,可以延展旅游产业价值链。打造地理标志文化旅游品牌和规划旅游线路,能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黑龙江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三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黑龙江省地理标志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和技艺,讲好地理标志故事,使地理标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增强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和深度的文化体验,满足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四是助力乡村振兴。地理标志产品往往与乡村地区紧密相连。推动地标产品、手工艺制品融入乡村旅游,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能吸引人才回流,吸引更多投资,促进地理标志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为地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五是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和影响力的地理标志文旅品牌与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提升地理标志产品认知度,能进一步激发黑龙江文化旅游新活力,提升黑龙江省在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六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地理标志保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能够形成“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业态,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销售,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具体工作措施
(一)签订部门合作协议。与省文旅厅积极沟通,共同签订了《推动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全面梳理省内地理标志与文化旅游融合资源,将地标分布图与文旅资源分布图有机契合,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同时,大力推动地标产品、手工艺制品融入乡村旅游,精心设计含有丰富地理标志元素的旅游线路,通过个性化定制提升地标文旅商品质量,研发特色伴手礼,并建立一站式集中购物点,支持地标产品进驻景区、宾馆。
(二)印发《黑龙江省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工作指引》。从资源整合、线路设计、活动策划、展馆建设、商品开发等多个维度,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指导,如在资源整合中,指导各地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文旅部门,梳理本地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点设计主题线路;在展陈设计中,提出运用VR展示黑土种植过程等数字化呈现方式;保障措施上,提出争取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等具体办法。
(三)培育选定示范线路。前往牡丹江、伊春调研地市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工作情况,对融合工作进行先期指导。结合调研结果,选定牡丹江、伊春各1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线路,通过宣传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全省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发展水平。
(四)全面部署推进。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25年5月向各地市下发通知,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工作。明确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工作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年末将对全省地理标志与文旅融合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成功案例和经验模式进行推广,助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