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6日讯(记者 许诺)6月14日,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主题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与其合署办公)全面启动。两馆紧密围绕主题,深度融合非遗活态传承、惠民服务、礼乐教化与展览,创新采用“动态展演+深度体验+专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全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活动植根黑土文化,连接未来传承。一方面,校园双线赋能,激活民族记忆基因。在非遗展示与体验活动中,“桦树皮画技艺体验”带领参与者走进中国北疆,探寻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于广袤的原始森林间,感受鄂伦春族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创造出桦树皮画这一民族文化明珠的独特魅力,体验桦树皮画制作技艺,领略其生活史诗与非遗魅力。“非遗黑土韵 四族北疆情”校园展演则以动态形式呈现鄂伦春狍皮帽、赫哲鱼皮画、鄂温克舞蹈、达斡尔剪纸等非遗瑰宝。鄂伦春族用狍子皮精心制作的保暖刨皮帽精彩亮相,其每一道褶皱都凝聚着丰富的狩猎智慧。赫哲族的树皮画、鱼皮画也将江河渔猎故事化为独特的艺术纹理,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鄂温克族的舞蹈则以豪迈奔放的风格,带领观众感受草原与森林的热情。达斡尔族的哈尼卡剪纸同样引人注目,每一刀每一剪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活动现场,舞蹈、歌曲以及非遗作品展示轮番上演,生动呈现黑土地孕育的多元文明,为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与黑龙江“四小民族”的非遗瑰宝来了一场奇妙邂逅,深刻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科普课堂解码生态智慧。“相约龙博”课程《走进赫哲族》以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为引,深入剖析赫哲族“鱼皮为衣、舟楫为家”的渔猎文明生态逻辑,通过手作实践深化青少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生态观认知。
在惠民服务升级方面,活动普惠民生,守护文明。以“守护民间收藏”为主题的公益性免费文物鉴定活动同样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活动涵盖古代书画、玉器、瓷器、青铜器、杂项及古生物化石等鉴定范围。专家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为收藏爱好者们现场鉴定文物,提供专业意见,普及文物收藏知识,引导民间收藏健康发展,筑牢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民族馆区也通过电话咨询方式开展文物鉴定服务,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文物爱好者也能获得专业的鉴定指导。
在礼乐教化方面,活动赓续儒学基因,开蒙启智。哈尔滨文庙举办的“开蒙礼”特色活动,吸引百余名学龄儿童参与。在哈尔滨文庙,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举办的特色品牌活动“开蒙礼”,为萌娃开启人生“第一课”。活动场面隆重庄严,近万名学龄前儿童参与。开蒙礼包括“登桥入泮”“大成启户”“盥洗净手”“启智鸣钟”“敬拜先师”“参拜蒙师”“执笔敬书”“互行拜礼”等环节,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克己复礼的文化精神。孩子们在蒙师指导下,写“人”字,寓意以德立身。此次开蒙礼实现了对尊师重道传统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激励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展览多维呈现方面,活动展现文明互鉴,美美与共。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包括“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多彩中华 美美与共——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各民族银饰展”“蕊寒香冷 蝶舞迷芳——黑龙江省博物馆藏蝴蝶标本展”“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书画——吴昌硕《墨梅图》”“诠释经典——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程十发《阿Q画传》连环画手稿展”以及“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图片展”等,涵盖社会生活、民族银饰、自然标本、书画珍品及生肖文化等多个方面,为观众呈现多元的文化盛宴。民族馆区“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孔子与孔氏家族”等展陈,让公众感受中华文化交融之美。
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为牵引,通过非遗进校园打通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以鉴宝惠民生构建文物保护全民参与机制,借助礼乐育新人激活传统文化当代教化功能,依托展览塑格局搭建文明互鉴立体平台,全面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使命要求,为公众提供有质量的文化供给、有温度的教育服务、有深度的精神滋养。未来,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与其合署办公)将持续创新“文物+科技”“文化+教育”“传统+时尚”融合模式,推动黑土地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