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为更好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开展以“弘扬‘三个精神’守护人民健康”为主题的护士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全国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神经内科四病区护士长,教授、主任护师于洋入选。
活动联动“职工之家”APP、全国总工会政务号、工人日报、中工网以及各省级产业工会,通过专题、视频、图文、线上互动活动等全媒体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和崇高品格,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岗位、担当作为,为推动我国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时长03:27
11位护士先进典型中,有的常年奋战在急诊科,在危重病例、突发事件前始终冷静果断、应对有序,曾数十次成功完成危重患者的急救与转运任务;有的走向了艾滋病护理岗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为“艾友”驱散阴霾;有的一次次奔赴抗灾、抗疫前线,忙碌奔波于最需要她(他)们的地方;有的勤于钻研,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积极培养后继人才;有的深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和慢病管理,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的持续关注和努力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把工作中发现的民生痛点,带到了全国两会的聚光灯下,造福更多患者……她(他)们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默默奉献、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一起来了解她(他)们的故事
荆蕾蕾:用博爱之心为生命摆渡
人物名片
荆蕾蕾,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护士长、副主任医师。曾获“河北省先进工作者”“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江岸方舱医院抗疫标兵”“张家口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参加工作近20年来,荆蕾蕾大半时间都在急诊科一线度过,多年的急诊经历练就了她扎实深厚的业务能力。在实践中,荆蕾蕾探索出“一想二做三沟通”的临床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长期的“一线作战”更磨炼了她的意志,无论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抑或压力颇大的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荆蕾蕾都能顽强果敢、冲锋在前。
近年来,荆蕾蕾先后被选派参加H1N1流行病毒救治、河北省援助武汉抗疫、北京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医疗保障、河北水灾医疗救治等多项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任务。先后在《中国误诊学杂志》《华南预防医学》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营养支持路径在老年髋部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同期与分期双膝置换手术风险及疗效对比分析》等多项临床研究成果。
荆蕾蕾曾说:“急诊科是一个巨大的赛场,让身在其中的医生和护士们热血沸腾,随时准备完成一场又一场的生命接力赛。急诊科的经历也提醒我们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总是充满难以抵抗的意外和灾祸,要热爱生活里的每一天。”这便是白衣战士,不仅用精湛技艺救死扶伤,更用博爱之心为生命摆渡。
王娜仁:立志扫清患者就医“盲区”
人物名片
王娜仁,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副主任护师。曾获“阿拉善盟五一劳动奖章” “内蒙古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护理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娜仁先后在阿拉善盟中心医院手术麻醉科、综合外科护理部工作,经过不断努力和钻研,从一名普通护士一步步成长为护理部副主任。2021年,她被推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她说:“让更多群众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没有看病的后顾之忧,是我作为党代表履职尽责的最大愿望。”
在工作中,王娜仁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真情换理解”的服务宗旨,提出门诊服务台应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把病人当亲人,从心理到生理给予患者温馨、舒适、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为此,她带领团队,率先在门诊大厅设立导诊咨询台,安排导诊人员在大厅巡视,指导、协助患者办理就诊手续,为老弱、行动不便又无家属陪伴的患者提供搀扶、陪诊、陪检、代付缴费、取药等服务。
此外,她积极打造新型护理服务品牌,通过开展深入调研,在医院精心挑选62名护理骨干人员组成“金牌护士”团队,上线27项服务项目,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专门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孕产妇、长期慢病患者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张亚范:三十载初心不改,用医心书写大爱
人物名片
张亚范,女,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松原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主任护师。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好医生·好护士月度人物”“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1996年,刚刚毕业的张亚范来到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正式成为一名护士。查房发药、询问病情、安抚患者……这一干,就是近30年。在工作岗位上,她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用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更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默默地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这是张亚范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来,她不断探索专科护理新领域,总结提升护理技术,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由其主导的《慢性肾源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研究》课题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糖尿病患者保健鞋》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工作中,张亚范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因此,身为松原唯一一名国际伤口治疗师的她,积极培养市级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三十余名,培养伤口小组联络员五十余名,助力他们成长为伤口治疗领域的佼佼者。此外,张亚范热衷于公益事业,经常组织开展心肺复苏、创伤救护、传染疾病防治等培训,尽己所能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预防意识、救护意识。
风雨兼程,医心不改。近30年的护理生涯,于张亚范而言,患者的满意与康复是对她最大的回报。为此,她甘愿在平凡岗位上奉献青春,用实际行动诠释自身价值,书写一段又一段关于仁心仁爱的朴实故事。
于洋:为生命奔跑的“提灯人”
人物名片
于洋,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神经内科四病区护士长,教授、主任护师。曾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护士”“龙江好人”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她是为生命奔跑的护理工作者,也是诲人不倦的研究生导师,还是肩负使命、为民履职的人大代表——她就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于洋。
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于洋始终扎根神经内科护理一线。在患者眼中,她是凌晨五点便穿梭在病房里的“家里人”;在同事心中,她是连续值守36小时的“铁娘子”;在专业领域,她是主导制定卒中护理标准化流程的“领军人”。她曾带领团队开创急诊溶栓绿色通道,推动动静脉溶栓、神经介入治疗护理等技术创新,获评“齐市溶栓先锋科室”;也曾在新冠病毒最肆虐时主动请缨驰援武汉,连续奋战58天,以“零感染、零差错”圆满完成任务。她曾以红手环志愿者的身份组织团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卒中急救培训,惠及群众超万人,让“黄金救治时间”理念深入人心;也曾把病房变为调研阵地,累计提交6项议案、21份建议,推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项目纳入医保……
漫漫三十载,无悔白衣路。正如于洋本人所言:“健康是全民福祉,我愿做照亮他人的明灯,让南丁格尔之光照亮每个需要的角落。”这位扎根红岸的护理工作者,正以仁心与大爱,在健康中国建设征程中书写动人篇章。
王菊莉:领衔冲锋在前,守护人民健康
人物名片
王菊莉,女,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外科(二)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好护士”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19岁正式成为护士,23岁加入医院抗击“非典”小组,2008年赶赴汶川地震灾区支援,2020年又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冲到抗疫一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多年,在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重大事件面前,王菊莉向来冲在最前面。
从业以来,王菊莉曾在多部门参与临床一线工作,在护理方面拥有多岗位复合经历。因此,医院以她为劳模领衔人,集结了一支由临床医护、康复、管理、教育科研等部门技术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以“呼吸危重症医学科”为起点,根据平时发现的病患需求开展科研,定期开展讨论,共同攻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呼吸慢病患者健康教育形式的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失能的识别及护理干预研究》等课题。近几年,工作室成员发表SCI期刊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获得专利数项。
“从工作中发现的小事下手,任何能够让护理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都值得探寻。”王菊莉和劳模工作室的伙伴们从蔬果运输物流链中得到启发,就新型信息追溯管理系统开启研究,希望能实现感染防控管理绿色转型。
医者仁心,王菊莉同样热心公益事业,不仅频繁带领护理团队人员在医院内外组织义诊服务、普及科普知识,还将目光投到医疗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参与上海市青年志愿者援滇服务接力计划。无惧风雨颠簸,她唯愿把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到基层、延伸到百姓家中,守护好人民健康。
胡敏华:甘用人生做灯芯,照亮“艾友”人生路
人物名片
胡敏华,女,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原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工会副主席,主任护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医生”“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2000年,艾滋病还是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名词,但在护理一线耕耘了十多年的胡敏华却勇敢地走向了艾滋病护理岗位。或许她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抗艾、防艾的特殊岗位上,坚守二十多个春秋。
走上这个岗位后,胡敏华不仅积极参加“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关怀与护理”等培训班,还勤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艾滋病患护理知识。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守护了数千病人:他们挽救过一心求死的青年,支撑过濒临崩溃的家庭,也为未确诊人群消除了恐惧。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兴起,胡敏华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先后开通“与艾滋病为邻”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数十个艾友交流群。在这些社交平台上,每天都有不同的网友前来咨询,胡敏华都会耐心解答。如今,接受胡敏华帮助的“艾友”不再仅限于江西,已扩散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为更好服务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在省、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胡敏华发起成立了抗艾志愿服务队。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新的力量不断加入,现已发展志愿者近千名,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举办讲座100余场、健康沙龙200多场,受益人群8万余人次。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胡敏华用自己的人生做灯芯,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信仰点燃了一盏心灯,为“艾友”驱散阴霾,重燃起他们对生命的希望。
何胜娟:“以患者为中心”,于微末显匠心
人物名片
何胜娟,女,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门诊部主任,副主任护师。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曾获“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市先进工作者”“全市首届十佳护士”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2003—2025年,从事医疗工作二十余载,何胜娟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积极主动作为,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门诊管理、医疗服务和中医药传承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
2003年,何胜娟从学校毕业,正式成为一名护理人员,进入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医院儿科工作。工作中,她热情地对待每一位来就诊的小患者,即使最害怕打针的小朋友,都不会拒绝她,还会亲切地喊一声“姐姐”。
2009年,何胜娟调入门诊工作,在门诊骨伤科治疗室配合院内骨伤科专家开展治疗。进入全新领域,她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仅半年时间就对骨伤科方面的知识和治疗方法融会贯通,能够熟练完成石膏和夹板固定、封闭、膝关节注射等工作——而在以前,这些操作大多需要医生亲自完成。此外,她带领团队研发五心烦热贴,并对驱蚊包、海盐中药包等4项中药制剂提质增效。主持科研课题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获中医药教育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来,何胜娟成长为门诊管理者,率先推行多途径预约挂号、错峰检查、检查互认等改革措施,使患者就诊时间缩短近一半。创新开展节假日门诊655次、晚间门诊等便民服务,惠及数万患者。近十年组织义诊120余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
何胜娟坚信,“以患者为中心”要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她的每一次行动,都诠释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潘承燕:为患者尽心,为生命站岗
人物名片
潘承燕,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结核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头戴蓝色帽、身着护士服、手戴一次性手套,笑起来眼睛弯弯、亲和力十足,工作起来一丝不苟——这就是潘承燕,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结核病区护士长。
1993年,从卫校毕业的潘承燕被分配到了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待就是30年。当被问及刚一毕业就来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是否会害怕时,她曾笑说:“不知者无畏。”30年来,潘承燕从不熟悉结核病,到对结核病人护理胸有成竹,她翻阅了大量书籍、付出了大量精力。如果说照护结核病患者要从适应鲜红开始,那么潘承燕的进阶之路一定也是鲜红色的。见证过结核病人的咯血、痛苦、窒息后,她愈发认为,成就感最大的事,就是患者配合治疗、有所好转、按时出院。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潘承燕对自己的“兵”也有着操不完的心:进入结核病区的护士有没有做好防护?护士们值班怎么安排更合适、更能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怎么能再提高一点护理质量?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她直言“专科医院在重症护理和技术操作等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希望能让科室里的护士们有机会去上级医院进修,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多年的真心付出,让潘承燕收获了诸多荣誉,对此,潘承燕说,获得的荣誉是鞭策也是动力,“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要尽心尽责,为生命站好岗”。
王震:以梦想为引,在广阔天地踏浪而行
人物名片
王震,男,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职工,副主任护师。曾获“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省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自2011年7月起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王震历经多个岗位的锻炼与磨砺,职业生涯涵盖重症医学科、肾脏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及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区委主题教育办公室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经历。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王震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抗疫最前线,成为全国首批驰援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的医疗队员。2023年,他挂职三江街道龙塘村第一书记,以实干担当破解基层治理难题。2024年6月,王震正式被吸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人,他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责任,在更加广阔的天地贡献青春力量。
顾春娥:愿倾毕生守“疫”线
人物名片
顾春娥,女,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区百名优秀护士”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传染病房是顾春娥每天工作的区域。她说,从穿上护士服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当作一名冲锋疫线的“女战士”,全力以赴与病毒交锋。
事实上,顾春娥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的日常护理,还是非典、甲流和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23年来,她始终坚守在传染病患者救治工作第一线。一次次与病毒近距离接触,一次次与突发事件亮剑交锋,她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一心向党、一心为民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2003年,刚刚离开校园的顾春娥就遇上了“非典”。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传染病医院成立了隔离病房并收治20多个留观病人,顾春娥负责每位患者的日常护理及病区清洁工作,直到疫情结束解除隔离。2020年1月24日,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该院成为全区唯一一家定点医院。面对这未知的传染病,医院院感防控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她被组织抽调到医院院感科协助担起院感防控重任。最终,她和“战友”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完成了宁夏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
二十余载坚守“疫线”,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迎难而上,顾春娥总在一线为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筑起“防火墙”。即使诸多荣耀加身仍然保持谦逊,因为她深知: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永远在路上,自己必须学习再学习,让专业更专业,才能当好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卫士。
坎比尔尼萨·希日甫:白衣铭志数十年,平凡岗位铸不凡
人物名片
坎比尔尼萨·希日甫,女,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中医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妇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曾获“中国奉献好人”“湖北省最美逆行者”“全国最美家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荣誉,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坎比尔尼萨·希日甫在护理岗位上奋斗了近25个年头,从一名稚嫩的护士成长为护士长、主管护理师。
这二十多年中,坎比尔尼萨·希日甫始终扎实工作,用专业和热情为无数患者带去健康的曙光和生命的希望。在她的带领下,科室不仅形成了甘于奉献、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还在临床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使得科室经济效益和满意度逐年增加,多项护理工作考核均名列前茅。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坎比尔尼萨·希日甫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成为这场无声战役中的“女汉子”。在严峻的防控状态下,她与战友们团结互助,严格执行医嘱、护理流程及防控措施,精心护理每位患者。闲暇之余,她会向患者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跳新疆舞、唱新疆歌,与患者一起做康复训练和体操活动,希望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当年3月,坎比尔尼萨·希日甫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火线入党,在党旗之下郑重说出的入党誓言,是她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行为准则和庄严承诺。
如今的坎比尔尼萨·希日甫,仍然坚守在她热爱的护理岗位上,她说:“作为一名护士,我会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立足岗位、精益求精,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向每一位坚守护理岗位的白衣天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