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梁军出身于黑龙江省明水县的一个贫苦农家。1945年,随着黑龙江解放,梁军得以摆脱童养媳的命运。在解放区充满激情的政治运动中,她开始接受党的教育,探寻着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
1947年,随着东北战场形势的好转,中国共产党着手恢复经济。为了实现东北农垦的机械化,一批拖拉机从苏联进口,为北大荒的开发做好了准备。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委在德都县创立了一所特殊的乡村师范学校——萌芽学校,旨在培养半农半读的新型农民。说服家人后,17岁的梁军前往该校接受教育。在这里,她接触到了一部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其中的女主角安格林娜作为女拖拉机手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使她初次萌生了成为女拖拉机手的愿望。
1948年2月,黑龙江省委决定在北安开设拖拉机手培训班,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争取到了3个培训名额。在众多学员中,梁军因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品质备受同学推崇。最终,她幸运地成为参加培训班的唯一女学员。
白天,梁军和男同学们一样在拖拉机上接受训练,晚上则在小油灯下整理笔记。尽管教学设备匮乏,仅有一台德国“兰茨”轮式拖拉机,且教材极为有限,但梁军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获得了驾驶实习资格。
在校外驾驶实习时,梁军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大家惊讶地议论道:“时代变了,女人也能开火犁(当时俗称拖拉机为火犁)?”梁军因此声名鹊起。
1948年5月,两个月的培训学习结束后,梁军不仅学会了开拖拉机,还学会了检查和修理拖拉机。她和另外两名同学将3台崭新的拖拉机开回萌芽学校,同学们扭着秧歌,热烈欢迎。很快,梁军和另外两名同学就下地开荒了。她不仅实现了开拖拉机的梦想,还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在那个年代,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梁军不得不与男同志们一样昼夜不停地进行作业,每天长达12小时。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他们甚至放弃休息,一日三餐吃在田间地头。后来,他们索性在荒野上搭建起简陋的草窝棚,生活条件艰苦到了极点。食物匮乏,只能以咸菜、野菜为生,甚至连饮用水都只能从荒地的水沟中获得。梁军及其同伴们不仅要应对严苛的自然条件,还要面对众多的蚊虫叮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男拖拉机手们的敬重和赞扬。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梁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12月,她被选为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代表。第二年,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彩色期刊《人民画报》的封面上刊登了她的照片。梁军的故事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妇女砸碎封建思想的枷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为了让更多同学掌握拖拉机驾驶技术,萌芽学校开办了拖拉机手训练班。1950年6月,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由12名女拖拉机手组成,梁军任队长。这支拖拉机队被命名为“梁军女子拖拉机队”。
梁军女队在生产战线上取得了卓越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1950年9月,梁军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大会期间,梁军被选为农业战线劳模的代表。1950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传遍全国。
1952年,梁军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农业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梁军回到哈尔滨,在黑龙江省农机研究所工作,继续钻研她所热爱的农机技术。
1959年11月,13台首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兴奋的梁军跳上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着转了一圈儿,现场的记者纷纷拍下了她与东方红的合影。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于是,1960年印制、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元人民币正面的图案,就选择了以梁军为原型的女拖拉机手生产图。
从1948年开始就投身于农机工作的梁军,积累了丰富的机务工作经验。通过后来的本科学习,她又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过程,让梁军逐渐完成了从拖拉机手向农机专家的转变。
梁军长期负责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农机技术工作,制定了技术管理规程,编制了地方的农机发展规划。在开发新技术、应用现代管理科学新方法等高级技术方面,她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工作之余,梁军也未忘理论研究,她主编的《国外农业机械化》《机务管理规章制度》等著作陆续问世,对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甚至全国农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999年,国庆50周年,梁军当选为“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百名先进人物”。2019年9月25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授予梁军“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0年1月14日,梁军病逝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享年90岁。梁军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梁军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为新中国农机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来源: 《黑龙江工人运动史》、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