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资讯  >  财经

佳木斯市桦南县:聚焦“三个突出” 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时间:2025-04-02 14:45:5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桦南县柳毛河镇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治理模式,围绕“实体化、实效化、实战化”途径攻坚突破,加快推动乡镇综合治理取得实际成效。

  突出“实体化”,抓标准促规范,夯实平安根基

  锚定“实体化”核心,全方位发力,从场所建设、品牌引领、服务保障方面多维度入手,稳步推进平安桦南建设,全面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四所一庭一中心”为抓手,整合综治中心、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执法大队、民政办、计生、农保等9个职能部门,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镇综治中心。中心划分为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窗口及矛盾调解室等关键功能区域,通过“一站式”服务模式,有效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年初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136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起,化解率高达100%,确保矛盾纠纷全化解,治安案件零发生。全力打造特色品牌。秉持“以和为贵、以调促安”理念,创建“连心桥”特色调解品牌,组建由11名专业调解员、1名法律顾问构成的调解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双调解模式,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形成“诉求表达有渠道、矛盾化解有平台、干群沟通无障碍”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建设目标。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薛秀梅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创新方法提高效率。采用“1234”工作法,在资源整合上再发力,提供一体化服务,让群众“只跑一次”。实施两种分析研判:定期分析矛盾纠纷类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应急研判针对突发重大矛盾,迅速制定应对方案。推进三类矛盾化解:简易纠纷即接即调,快速解决;一般纠纷明确办理时限,高效处理;复杂纠纷多部门协同,确保彻底化解。强化四级预警响应:划分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四个预警等级,启动相应处置措施,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年初以来,共启动绿色预警6次,蓝色预警1次,黄色预警1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起,确保“矛盾不上交”。

  突出“实效化”,树立为民导向,提升民生温度

  以“服务不缺位、治理更精准”为目标,创新构建“网格管理+矛盾调解+民生保障”工作模式,让民生答卷更有质感,幸福底色更可持续。织密网格化管理体系。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全镇划分为52个网格,配备52名专职、104名兼职网格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系。依托“佳木斯市网格通”小程序,网格员用手机终端完成信息采集、民意收集、隐患排查等工作,力求“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年初以来,网格员累计走访433人次,收集民意23条,解决问题11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五诊法”矛盾调解机制。创新推出“五诊法”矛盾调解机制,即源头“预诊”,减少问题、常态“坐诊”,畅通民意、快速“出诊”,化解矛盾、联合“会诊”,破解疑难、事后“复诊”,群众满意。通过“五诊法”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年初以来,通过“五诊法”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起,群众满意度达100%。经验做法在中新网、央广网刊发。优化民生服务供给。年初以来已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件,满意度达100%。实行“红、黄、蓝”三色精准化管理,针对3名红色预警对象,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帮扶方案;对6名黄色关注群体按月开展生活关怀与需求对接;为160名蓝色备案人员推送政策解读、健康监测等基础服务。

  突出“实战化”,建机制强基础,凸显治理效能

  柳毛河镇将紧扣“实战化”导向,继续重点推进“全流程管控+隐患预警+协同联动”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基层治理效能全面升级。完善闭环管理制度。采取“1+11”人员配置模式,综治中心常驻1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协调与统筹;11名工作人员通过轮驻、随驻等方式进驻中心,通过常驻人员对进入办事程序的矛盾纠纷做到实时跟踪、动态掌握,及时了解所处的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处理结果等情况,建立完善提示、催办、反馈、评价等工作制度。落实干部解决群众问题要践行“要和当事人见面,要找到问题源头,要化解执行到底”“三个要”工作法,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化风险防控机制。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避免群众之间矛盾纠纷激化升级,建立“日排查、周研判、月调度”工作机制,组建“法律顾问+乡贤能人+网格员”调解队伍,针对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高频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提升统筹调度能力。镇党委、政府将着力构建“全域统筹、多维联动”的治理新格局,通过优化综治中心组织体系,创新建立“部门轮值+专项攻坚”双轨运行机制,切实提升综治中心运转调度能力。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高效工作合力,依据“资源整合、力量下沉、功能集成”原则,推动条线资源向治理中枢深度融合,既保持专业领域的精准发力,又形成“握指成拳”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从“各自为战”向“体系作战”效能跃升,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