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本网原创

亚冬会“边角料”的C位逆袭路

时间:2025-03-06 10:08:08  来源:东北网  作者:许诺

  东北网3月13日讯 (记者 许诺) 2月7日,当第九届亚冬会的圣火在哈尔滨点燃,这座“冰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亚冬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深度挖掘冰雪资源的无限潜能,用绿色创新重构冰雪经济,点绿成金,为经济发展点燃了一把冰雪经济的“火炬”。

  作为第九届亚冬会的东道主,哈尔滨这座“冰城”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亚冬氛围,除了精彩纷呈的冰雪竞技,场馆内外还隐藏着诸多“黑科技”。过去一年多,第九届亚冬会组委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绿色、智能元素无处不在,实现“绿色”与“可持续”,科技赋能冰雪经济生态……亚冬会的“绿”,从理念到实践贯穿始终。

  场馆改造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革命”让场馆“会呼吸”

  亚冬会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合生介绍,第九届亚冬会冰上项目全部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在制冷、除湿、照明、采暖、网络等功能方面提升改造,而赛后各场馆将以更高标准、更好环境、更完善的功能向社会开放。

  积极推行装配式建筑工艺、场馆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全面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场馆是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赛事的主要载体,也是最能体现绿色低碳办赛的重要板块。

  冰雪胸襟,一片冰心入怀;琉璃世界,千百万种姿态。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一场精彩绝伦的“冰雪嘉年华”展现冰雪文化的“极美”、冰雪运动的“极燃”与亚洲同心的“极暖”,让世界感受亚洲风采、中国气派、龙江特色、冰城魅力。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背后的亚冬会场馆的“绿色密码”。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作为第九届亚冬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地点,特别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设计团队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动,减少对人工照明和通风系统的依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闭幕式场馆设计师刘丹阳说,以绿色低碳环保的目标,将光纤传感技术精准控制场馆能耗、智能窗帘减少日间照明碳排放、低辐射膜材料节能顶棚等技术,充分利用到整个场馆改造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也能确保赛会资源的循环利用。

  另外,馆内看台的钢结构,将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通过工厂加工、现场组装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焊接产生的焊烟污染,还大大缩短了工期,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效利用了资源。在施工过程中、验收前、建管交接前以及投入使用前,会分批次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和去除空气污染物含量,比如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确保在开闭幕式使用期间室内环境达标。

  作为第九届亚冬会冰球比赛场馆,哈尔滨市八区体育中心此次总改造面积为3.23万平方米,分为比赛馆、老训练馆、新训练馆三个场馆。场馆代建方哈尔滨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秦绪林介绍,馆内使用的各类设施设备是目前市场上的新型设备,比如空调机组、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等设备都是高效节能的产品。这些设备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损耗,提高功率输出,实现高效运行。冰场制冷剂的改造也尤为重要,此次改造摒弃了传统乙二醇制冷剂,将采用R134A制冷剂,不但制冷效果好,而且节能环保。

  “隐形卫士”守护绿色亚冬:新型环保治污技术的超前应用

  一项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建学院热工流体力学与安全技术研究团队研发的治污喷剂尤为引人注目。这款喷剂已应用于亚冬会的部分宾馆,以其卓越的隔离污染物和长效消毒杀菌能力,为亚冬会提供了坚实的环保保障。

  “我们采用高分子物表涂层技术,通过高压喷涂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20至30微米厚的保护层,将污染物牢牢‘锁死’在材料内部,为物体穿上了一件‘隐形防护服’。”贺征教授表示,这款喷剂如同物体表面的“微型免疫系统”,虽薄如蝉翼,却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有效抵御灰尘、油污等“入侵者”,实现持久的自洁功能。其形成的网状结构膜还能高效抑制有害污染物挥发,细菌和真菌杀灭率超过99.99%,时效可达3个月以上。

  从实验室的创新构想到场馆的实际应用,这款环保技术不仅为亚冬会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保障,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创新智慧与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中国将在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中展现更多的智慧与创新力量。

  从实验室的创新构想,到场馆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兼具高效、安全与经济性的环保技术,不仅为亚冬会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保障,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创新方案。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中国在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的过程中,正日益展现出更多的智慧与创新解决方案。

  自主研发填补空白点绿成金开启冰雪装备创新之旅

  科技的力量在本届亚冬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现。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的应用,亚冬会不仅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还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赫晓东院士团队运用新型复合材料,助力国产冰雪运动器材实现了质的飞跃。

  团队结合我国运动员需求及团队内部创新设计,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基础,结合高弹纤维科技、钛合金新技术等,突破了国产冰雪运动器材品牌在工艺和原材料方面的关键难题。采用航空高弹复合芯材和航空机翼技术,让器材在性能和寿命上都实现了显著提升。技术衍生产品成功应用到第九届亚冬会组委会,这是中国产品首次进入国际赛事核心雪具领域。通过结构设计获得更适合亚洲人身体特征的冰雪运动器材,实现了高端冰雪器材装备与国外产品的对标,技术成果衍生的双板填补国内竞技雪板设计与制造空白。

高阻尼碳纤维雪板。

  同时,为了保障亚冬会场馆内空气安全和气味清新,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热能工程系沈朝教授及王芳副教授科研团队承接了室内装修污染物及气味预评估工作。针对本次亚冬会装修方案的特殊性,提出了从高、中风险装修装饰材料溯源管控到末端高效治理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团队运用先进的空气质量预评估技术,通过逆向评估的方法,对装修方案提出优化,对装修材料释放特性提出管控要求,为施工单位材料选购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数据参考,通过材料污染物释放特性检测和分析手段多维度构建源头防控路径。同时在环境学院马军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协同纳米高活性光催化污染物治理技术,形成从源头遏制到末端净化治理的双保险管控路径,为实现2025年亚冬会环保安全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系统保障。

运动员宿舍环境管控效果现场测试。

  莫兰迪色系“植物有色冰”亮相 科技助力冰雪雕艺术焕新颜

  蓝紫色、浅橙色、藕荷色……一组莫兰迪色系冰块做成的青铜器、玉龙、玉璧等彩色冰雕作品亮相本届亚冬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分会场,阳光下,这些色彩斑斓的冰雕作品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这些彩色冰雕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的科研团队首次利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创作而成的,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鑫介绍,这些彩色冰雕采用了“植物有色冰”技术,是从木材、树叶、花朵等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并将其用于彩色冰雕的制作。这种“植物有色冰”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色彩更加柔和、耐看,还不易掉色。相较于传统的食用色素制作的彩冰,其成本还降低了约1/3。

  为了推动冰雪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从业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之路,张鑫表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冰雪雕艺术进行适应时代的更新升级,科技冰雪也随之应运而生。

  旧馆“焕新颜”、植物“染”彩冰、“100%绿电”......创新科技成果赋能绿色冬奥,以“创新绿”驱动发展,用“低碳绿”守护未来。第九届亚冬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一次绿色创新、科技赋能冰雪经济的生动实践。从场馆的环保改造到新型环保治污技术的应用,再到自主研发冰雪装备的突破,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冰雪资源和创新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推动冰雪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

责任编辑: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