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看龙江

亚冬发言人|如诗如歌 如幻如梦

时间:2025-02-08 07:58:1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黑龙江日报7日讯 在2月7日晚召开的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亚冬会组委会相关人士向媒体记者介绍了亚冬会开幕式演出的有关情况。

  留下难忘的中国高光时刻

  亚冬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周巍介绍,开幕式的成功,离不开专业的主创团队。开幕式主创团队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曾先后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及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开闭幕式的创意创作,为世界留下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中国高光时刻。今晚,他们再次让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的开幕式惊艳世界。

  开幕式舞台兼顾舞台表演区、冰上表演区、仪式旗台区等复合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良好的观赏体验,充分体现了简约不简单、大气不奢华。

  演员方面,开闭幕式演员选拔工作从2024年9月开始,前期经过系统、周密的调研,初步在全省4个艺术院团、10所高校、5所少儿机构共遴选演员近3000人,最终经过多轮考察选拔出演员近1000人,所有演员从2024年11月24日开始排练直至开幕式演出,全程展现出了青春热情、饱满昂扬的精神风貌。

  本次开幕式演员表演摒弃人海战术、矩阵歌舞等传统表达形式,在演员选用上,坚持专业演员与群众相结合,体现了国之盛会全民参与。

  呈现亚洲风采中国气派

  亚冬会开幕式总导演沙晓岚分享了开幕式的创作理念——“亚洲风采、中国气派、龙江特色、冰城魅力”。

  关于“亚洲风采”,在开幕式中,大家看到了亚洲各个国家/地区的特色服饰、舞蹈,听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文明是多彩的,世界是多彩的”,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把“各美其美”的华服穿在身上,把“美美与共”的舞步跳了出来,更把和谐交融的心声唱给全世界听。

  关于“中国气派”,在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他们想带给大家一个温暖而热烈的开幕式,展现昂扬向上、朝气蓬勃、自信开放的中国新时代风貌,书写属于中国的冰雪传奇。

  关于“龙江特色”和“冰城魅力”,他们因地制宜,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设立了分会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生动景象在龙江大地上演,采冰、手绢花、冰灯、方正剪纸、阳台音乐会、中央大街等哈尔滨代表性文化符号登上舞台,以乐会友,展现万里共和鸣。

  点火仪式别开生面

  亚冬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塔的火炬手、点火方式都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周巍介绍,此次点火创造性地设置在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创造了一种别样的反差,让观众在冰天雪地中感受一片温暖和一种力量。

  亚冬会火炬塔——雪韵丁香,从32份设计稿中经层层甄选最终确定。造型方案由清华美院设计完成,设计灵感来源于哈尔滨的市花——丁香花。

  雪花摩天轮的轿厢上,特效焰火向外喷发、光芒绽放,在开幕式上留下了经典画面。主火炬塔的亚冬圣火与摩天轮的圆心重合,象征着“亚洲同心”,与火炬传递的“冰雪同梦”相呼应,完美阐释了亚冬会的主题。点火仪式火炬传递以奔跑+滑冰的方式进行。在开幕式上,点亮冰灯的几个小女孩,被快速转运到冰雪大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小女孩完成了主会场到分会场的转运,和火炬手一同点燃火炬,由四位中国奥运冠军完成四棒火炬的接力。

  演艺充满科技范儿

  沙晓岚介绍了开幕式中演艺科技的运用。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节目呈现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导演团队决定借助先进的演艺科技,力求让节目效果最大化。在众多技术手段中,AR技术成为贯穿各个节目的关键元素。以冰灯启梦环节为例,受现场视角和环境因素影响,现场观众未能察觉到雪花特效,但电视机前的观众却能欣赏到逼真又浪漫的雪花飘落场景,这正是精心设计的AR技术带来的奇妙效果。

  在采冰节目里,采出的头冰从地屏延伸至立屏,绑着红绸缓缓升起,裸眼3D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让观众眼前一亮。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舞台的二维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采冰时的紧张与激动。在燃情极速环节,世界一流品质的发光服成为团队的得意之作。沙晓岚强调,这件发光服融合了数控技术与音乐,每一次灯光的闪烁、每一个节奏的变化,都经过了精准计算和反复调试,为节目增添了动感与魅力。

  最短的筹备精彩的演绎

  沙晓岚说,本次开幕式筹备时间在洲际运动会开幕式历史上堪称最短。从接到任务到创意最终呈现,整个过程不到一年,较以往筹备奥运会、亚运会的时间缩短近半。为此,主创团队扎根哈尔滨长达三个月,连春节都坚守岗位。

  本次开幕式的场地条件也为筹备工作带来诸多难题。“开幕式场馆原为会展中心,基于节俭原则,上空无法进行悬吊作业,地板也不能挖地洞或埋设机械装置用于升降。”

  沙晓岚表示,面对困境,团队果断放弃吊威亚和地面升降设计,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块灵动的屏幕,所有背景、裸眼3D图像及舞美效果均通过该屏幕展示。为达到最佳效果,由三维动画、AR、虚拟团队组成的100多人团队在哈尔滨打磨两个多月。经过三次带观众彩排,开幕式当晚的表演达到最佳状态,演员们精神饱满,肢体动作整齐划一。从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应来看,此次开幕式的效果远超预期。

责任编辑: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