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龙江看天下  >  龙江时间  >  看龙江

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丨龙跃“凤”鸣传薪火

时间:2024-09-22 08:12: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一名退役军人,投身恐龙化石发掘与保护工作20年,用实际行动助力嘉荫打造“中国第一龙乡”。系列报道《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让我们走近与龙为伴的化石工匠——沈凤斌。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沈凤斌:“这幅骨架就是咱们中国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嘉荫‘中国第一龙乡’就是因为这条龙而得来的。”

  嘉荫因龙而闻名,是国际公认的地球上最后一批恐龙——鸭嘴龙的化石挖掘地。多年来,这里出土了一千多件恐龙化石,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恐龙博物馆,这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沈凤斌。

  20年前,沈凤斌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当时的嘉荫恐龙博物馆还在建设中,馆藏只有40块恐龙化石。为了扩充馆藏,嘉荫组织了多次抢救性挖掘,20多岁的沈凤斌参与其中。上手没多久,枯燥繁重的挖掘工作就浇灭了他的热情,甚至打起了“退堂鼓”,直到一对连在一起的恐龙尾椎骨化石被发现。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沈凤斌:“挖出第一块的时候,你可能感觉这块有了,非常激动,当时我们挖掘的时候拿小钎子、小镐,说实话都赶上水泥硬了,就一点一点地清理,两个人将近半个月才抠成这种形状。”

  就这样在敲敲打打中,沈凤斌爱上了化石发掘工作,甚至见到石头就格外亲,尤其下雨天,他总会来到龙骨山脚下的黑龙江沿岸“寻宝”。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沈凤斌:“有可能有冲刷的裸露出来的化石,我们就捡回去,平时我们走在道上看到个石头也想捡起来,研究一下它到底是不是化石。”

  对于化石这种不可再生的地质资源,最好的保护就是原地埋藏。2016年,嘉荫县对龙骨山进行了一次抢救挖掘后,就再没进行大规模挖掘,沈凤斌的工作重心也从挖掘化石变成了修复化石。他自学了化石翻模、制模组架等技术,现在恐龙博物馆的所有藏品几乎都经过他的手。作为古生物化石发掘、修复及保护领域的“伊春第一人”,2019年,沈凤斌创办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向更多的人传授恐龙化石的发掘保护技艺。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沈凤斌:“能从事这项工作,接触到它、了解到它,慢慢喜欢这项工作,在我心里是感觉非常有意义的,以后也得更加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把这项工作干得更好更扎实。”

责任编辑: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