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专栏这一次走进呼玛,探寻这座百年边境小城的文化印记。
在黑龙江省2981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18个边境县市区,它们如同珍珠项链一般闪耀在中国东北部的边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这里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呼玛被称为“黄金古道、驿站之乡”,自古就有“黑水镶边、黄金铺路”的说法。
呼玛博物馆讲解员宋琳琳:“雅克萨战争时期因为战略的需要而修建的黄金之路,当时叫奏捷之路,它是因为传递消息而修建的这条路,后来为了开发漠河一带的金矿又增设了8站,形成了著名的古驿黄金之路33站。清朝时期是有手工淘金,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引进了木机械,现代黄金的开采就是由大型的采金船来进行全部的工业化的流程。”
上个冰雪季,嘹亮动听的鄂伦春民歌亮相哈尔滨中央大街,火爆出圈,也让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擦出了新的火花。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风驰一矢山腰去,猎马长衫带血归”就是他们游猎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呼玛县拥有白银纳省级鄂伦春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我国仅有的几个鄂伦春族聚居地之一。博物馆中,也再现了这个智慧、勇敢、勤劳的民族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
国家级鄂伦春族赞达仁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鄂伦春民族的文化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兽皮文化、桦皮文化承载了鄂伦春民族的发展历史。说唱艺术、民歌等都是传扬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通过我们这种文化的符号,我们就知道这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爱。”
谈到呼玛如今的发展,一定离不开那些热血的建设者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近6000名知识青年怀揣革命理想,带着火热激情来到了呼玛,扎进了山村、林场。可以看到展厅中的雕塑艺术将他们身上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情定格,也永远留在了这片热土。
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上海知青刘琪:“我是1970年4月份从上海来到呼玛插队的,看到这些老照片,我们就想起了当年我们在这里都是很团结,一定要把自己的活干好,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到这里来是很值得,我们经受了锻炼,现在看呼玛发展得非常好,我们非常欣慰。”